摘要:今天介绍这位是意大利女星伊莎贝拉·拉贡内瑟,她出生在巴勒莫,家境还算不错,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演艺圈,2006年她参演了电影《金色大门》,正式登上大银幕,2008年她拿到女主角参演电影《明天会更好》。
今天介绍这位是意大利女星伊莎贝拉·拉贡内瑟,她出生在巴勒莫,家境还算不错,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演艺圈,2006年她参演了电影《金色大门》,正式登上大银幕,2008年她拿到女主角参演电影《明天会更好》。
2020年她参演电影《我的兄弟追逐恐龙》,获得了意大利大卫奖女主角提名,2023年她参演另一部电影,再次获得该奖项提名,至今她共参演了39部影视作品,去年还参演纪录片《卡洛·马扎库拉蒂:某种电影观 》。
片名:《明天会很好》
片长:107分钟
电影讲述了刚毕业的哲学系高材生玛尔塔,她满怀理想却被现实击溃,辗转成为富家保姆后,又被雇主引入国际呼叫公司,这里充斥着机械化的客服话术、数据至上的绩效考核,以及被异化为工具人的员工群像。
玛尔塔在高压环境中逐渐迷失,直到遇见同样挣扎的程序员保罗,两人在荒诞的职场环境中碰撞出微弱却真实的情感火花,终以一场近乎悲壮的觉醒,试图冲破系统对人的规训。
导演维尔齐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底色,将镜头对准后工业时代的职场丛林,呼叫公司被塑造成一座现代迷宫,符号堆砌出一个吞噬个性的异化空间,影片通过玛尔塔从理想主义到麻木妥协,再到自我救赎的弧光,叩问当代社会的生存悖论:当效率成为准则,人性的温度该如何安放。
全球化齿轮下的个体窒息
电影的核心矛盾,直指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对人性的碾压,呼叫公司作为全球化产业链末端的缩影,将员工异化为通话接口,他们被要求以标准化笑容应对客户,用脚本化的应答掩盖真实情绪,这种异常的工具化,在维尔齐的镜头下被解构为一场无声的力量,当玛尔塔因未达业绩被主管当众羞辱时,背景音是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仿佛整个系统都在为这场规训伴奏。
影片更通过空间隐喻深化主题,呼叫公司的玻璃幕墙外是罗马的古老街道,但员工们从未看清这座城市,他们被困在恒温的密闭空间中,如同楚门的世界,连午休时的阳光都需通过人造天窗投射,这种物理与心理的双重囚禁,呼应了那句话,当个体被简化为数据指标,随性意志将变为无法拥有的物品。
杰曼诺的颓废诗意与拉贡内瑟的沉默爆发
埃利奥·杰曼诺饰演的保罗,是这家公司的程序员,他顶着一头乱发,总在休息区蜷缩着敲打键盘,编写无人问津的游戏程序,杰曼诺以标志性的钝感表演,将角色的疏离感注入每个细节,当同事热议晋升时,他盯着屏幕的眼神空洞如深渊;而在与玛尔塔深夜加班的对谈中,他手指无意识摩挲咖啡杯的动作,却泄露了内心的悸动,这种收放自如的表演,仅凭肢体语言便能传递灵魂的震颤。
伊莎贝拉·拉贡内瑟的玛尔塔则是现代西西弗斯的化身,初入职场时,她背诵哲学名言的场景充满理想主义的光晕,而随着剧情推进,她的眼神逐渐蒙上疲惫;精彩的段落出现在她被客户辱骂后,躲在卫生间无声抽泣,镜头定格在她颤抖的肩胛骨,泪水在眼眶打转却始终未落下,这种克制的崩溃,比嚎啕大哭更具穿透力。
维尔齐的黑色幽默与社会解剖
保罗·维尔齐延续了意大利电影对社会议题的犀利审视,但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悲情渲染,转而以荒诞笔触解构残酷,当呼叫公司举办微笑员工评选时,镜头扫过一张张僵硬的笑脸,背景播放着迪士尼《白雪公主》的插曲,这种对比将职场异化推向现实的高度。
导演对节奏的把控堪称准确,前半段用大量固定镜头展现系统的冰冷秩序,玛尔塔接听电话的重复动作被剪辑成蒙太奇,配合机械的“您好,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形成沉睡效应;而随着角色觉醒,手持镜头开始晃动,色调从冷蓝转为暖黄,象征内心秩序的松动,这种视觉语言的变化,与《沙丘2》用黑白调性区分世界观异曲同工。
一部关于职场的意大利电影
电影的结尾充满着诗意,玛尔塔与保罗驾车逃离城市,镜头逐渐拉远,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中,这不是传统的大团圆,而是存在主义式的选择一条出路,明知巨石会再次滚落,仍要以微笑反抗荒谬,影片结尾抛出一个超越时代的追问,当明天被资本许诺为永远延迟的乌托邦,我们是否还能在当下的裂缝中,守护住属于自己的温度。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