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大旅游景点,已经人山人海。如果你不想凑热闹,又想看美景,别担心,小咕推荐一部纪录片,让你不用出门,也能欣赏美景。不过,这部纪录片,比较独特。它不是简单的风景捕捉,而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文化之旅。《跟着唐诗去旅行》(上咪咕视频APP,观看正片)在国
五一小长假期间,
各大旅游景点,已经人山人海。
如果你不想凑热闹,又想看美景,
别担心,小咕推荐一部纪录片,
让你不用出门,也能欣赏美景。
不过,这部纪录片,比较独特。
它不是简单的风景捕捉,
而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文化之旅。
《跟着唐诗去旅行》
(上咪咕视频APP,观看正片)
在国内纪录片创作的版图上,
本片如同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
以诗为舟,以史为舵,
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空,重访盛唐文脉。
这部纪录片,以杜甫、孟浩然、王维、
岑参、李白五位诗人的生命轨迹为线索,
邀请当代文化学者重走诗路,
在山水相逢中,完成了一场——
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它不仅是唐诗的影像注脚,
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基因解码,
精神家园重构的现代启示录。
纪录片的叙事核心,
是将诗人的创作与地理空间深度绑定,
揭示“诗从何处来”的终极命题。
第一集《杜甫 江湖》,
讲述了这位诗人漂泊中的精神突围。
安史之乱后的杜甫,
从甘肃徽县到湘江之畔,
历经“三年饥走荒山道”的流亡。
在第一集中,诗人西川,
重走了这条“诗圣诞生之路”,
在陇南村落,咀嚼苦涩的橡栗,
于夔州江岸,体悟——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茫。
摄制组通过对比——
杜甫诗中的地理坐标与今日风貌,
凸显出“山河依旧,人世代谢”的命题。
当西川与当地小学生共读杜诗时,
诗歌的传承超越了文字,
成为代际之间的精神接力。
第二集《孟浩然 故人》,
以书法家鲁大东的骑行之旅,
串联起孟浩然的吴越漫游轨迹。
从襄阳到江浙,
鲁大东以“移舟泊烟渚”的慢行姿态,
破解了山水田园诗背后的矛盾性:
孟浩然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
而是以诗为媒,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构建精神自洽。
片中特别呈现了建德江的晨雾——
与孟诗“日暮客愁新”形成时空呼应,
印证了“自然景观是诗歌的永恒母题”。
第三集《王维 长安》
学者郦波在本集中,
以王维的辋川别业为原点,
探寻盛唐文化的多维面相。
这一集通过——
复原王维诗作中提到的景观,
揭示王维“诗画合一”的美学密码:
他在终南山的隐居,
既是对政治失意的疏离,
也是对自然哲思的皈依。
片中退休教师张效东,
对王维遗迹的考据,
展现了民间力量对文化记忆的守护。
第四集《岑参 边塞》,
学者杨雨深入新疆戈壁,
重走岑参的军旅之路。
从库车大峡谷到高昌古城,
镜头捕捉到哈萨克牧民的转场,
边防战士的豪情,与岑参笔下——
“一川碎石大如斗”的壮烈形成互文。
纪录片通过对比古今边疆的变迁,
提出一个深刻命题:
边塞诗不仅是战争书写,
更是中华民族开拓精神的史诗见证。
第五集《李白 仙山》,
以作家韩松落的视角,
追随李白从匡山到当涂的足迹。
本集将李白的“仙气”,解构为三重矛盾:
求仕与求道的撕扯、
狂放与孤独的交织、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当韩松落站在李白墓前,
感叹“李白从未走远”时,
诗仙的形象,
从历史符号升华为文化图腾,
印证了伟大的诗人,
永远活在其创造的精神宇宙中。
《跟着唐诗去旅行》,
是一场影像与诗学的双重实验。
具体来说,它在艺术表达上,
实现了三重突破——
第一重突破,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
通过学者寻访+历史再现+诗歌朗诵的方式,
本片构建了立体时空场域。
例如在杜甫篇中,
摄制组用无人机航拍摄自然景观,
与杜甫笔下的文字,形成视觉互文。
而西川手抄杜诗的镜头,
则将书法艺术转化为时空对话的媒介。
第二重突破,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
本片巧用当代艺术形式激活古典诗词:
音乐人何力以库车民歌曲调演唱岑参诗作,
演员濮存昕精彩演绎话剧《李白》片段。
这些创新实践证明:
唐诗的传承需要超越文本,
在跨界融合中寻找新生命。
第三重突破,平民视角的人文关怀。
全片采访了多位普通人,
包括灯塔守护者、民宿经营者等。
他们的故事与诗人足迹交织,
形成“大历史”与“小人物”的对话。
例如,守塔人杜忠良的三十年孤独,
与王维“独坐幽篁里”的意境产生奇妙共振,
揭示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日常坚守中。
值得一提的是,唐诗中的地名,
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当摄制组在甘肃陇南,
找到杜甫捡拾橡栗的村落时,
当地村民仍保留着唐代炒茶工艺。
这种“活态传承”表明:
文化基因深植于土地,
唯有重返现场,才能激活集体记忆。
五位诗人的生命轨迹,
暗合当代人的精神焦虑:
杜甫的漂泊,
对应着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
李白的求仙,
隐喻着物质时代的理想主义困境,
王维的隐居,
启示着内卷压力下的心灵出路。
纪录片通过古今对话,
为现代人提供了“诗意的栖居”方案。
《跟着唐诗去旅行》证明了,
“诗与远方”并非虚无缥缈的浪漫想象,
而是文明传承的血脉之路。
当西川在杜甫草堂与孩童共诵诗歌,
当学者杨雨在新疆向内探寻,
说出那句,“找回迷失的自己。”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唐诗的复活,
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原乡的重建。
这部纪录片如同一面时空之镜,
映照出两种永恒——
山河不朽,诗魂永驻。
它提醒着我们,
在这个技术狂奔的时代,
真正的远方不在他处,
而在那些被诗歌照亮的归途上。
上咪咕视频,观看《跟着唐诗去旅行》
来源:咪咕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