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于2025年春节档上映以来,口碑和票房一路走高,屡破纪录。数据显示,该影片2月6日登上我国影史票房榜首位,2月7日登上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首位,2月13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的电影,2月18日成功登上全球动
中国电影创作的突破及启示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探因
姜 超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于2025年春节档上映以来,口碑和票房一路走高,屡破纪录。数据显示,该影片2月6日登上我国影史票房榜首位,2月7日登上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首位,2月13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的电影,2月18日成功登上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位。3月15日,影片全球票房超150.19亿元,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位。4月27日,该片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特别贡献影片”。舆论认为,该片标志着中国动画产业迈入发展新阶段,精准击中当代中国人文化神经,在传统与现代交会处彰显文化自信。国外媒体认为,影片独特的中国神话元素与精彩的视觉特效,展现出东方文化的魅力。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的原因
《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新的里程碑,其成功原因在于坚持萃取中华文化精华,注重创新艺术表达,紧贴观众情感需求,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实现内容创新、产业升级与国际传播的多方面突破。
丰厚的中华文化元素彰显文化魅力。《哪吒之魔童闹海》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基于中国神话的经典角色哪吒进行创新性重构。影片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视觉灵感,创造了“结界兽”、“天元鼎”等新的形象意象,构建了海底龙宫、玉虚宫等充满古典奇幻韵味的中国神话场景。细腻的水墨渲染,精美的服饰设计、色彩搭配以及鼎、樽、长袍、法宝等造型均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影片配乐融合了唢呐、大三弦、呼麦、侗族大歌等传统元素,极大增强了表达力和感染力。舆论认为,无论是《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还是“‘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持续为国争气、提振信心。
链接当代价值观的叙事引发跨代际情感共鸣。《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对哪吒神话文化母题的现代性转化,构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对话场域。主创团队将哪吒设定为“魔丸转世”,赋予其身份焦虑与人性挣扎,将原神话传统的“孝道冲突”转化为“逆天改命”的奋斗主题,注入强烈的现实关怀。哪吒的“硬刺”隐喻当代青年的成长坎坷,殷夫人的拥抱象征家庭救赎,众生齐心打破巨鼎的桥段更成为集体奋斗的象征。舆论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深层魅力在于突破了传统叙事框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古老神话与现代精神完美对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电影工业科技的全面跃升。《哪吒之魔童闹海》好故事和高票房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科技的飞跃和中国“智造”的崛起。影片制作集结了138家国内动画公司,包括倍视传媒、原力动画等顶尖团队,参与人员超4000人、特效镜头达1900余个、特效元素超10000个,动画制作涵盖角色设计、场景建模、特效处理、灯光渲染等各个环节,共同打造出动画界的“万鳞甲”。粒子水墨技术、超算中心的渲染打造出“海底万妖倾巢”、“虚空裂口”等震撼场景。中国美术学院参与影片多幕场景的前期概念设计、分镜头设计、后期氛围指定与色彩调整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品位。舆论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采取大规模、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标志着中国动画产业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实现从“技术输入”到“标准输出”的华丽转身,中国动画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创业史诗”。《好莱坞报道者》评价,该片以顶尖动画技术与深刻叙事重新定义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高度。
图为2025年2月25日,观众在贵州省贵阳市越界影城IMAX影厅内观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主体性觉醒、命运抗争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注入叙事肌理,表述的“家庭”概念也由重视“父权”转为更加突出“亲情”。这些改编的核心叙事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消解了跨文化传播的隔阂,穿透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情感壁垒,成功将“逆天改命”的观念转化为全球Z世代都能理解的成长寓言。舆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影视出海的“最大公约数”。在技术革新与美学蝶变的支撑下,中式内核的全球化叙事可以吸引全球影迷,中国神话的当代叙事可以走得更远。
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创新土壤。舆论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抓作品与抓环境相贯通最鲜明有力的成果,是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性培育的成果。动漫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加码,离不开从项目孵化到发展壮大全周期的护航。正如《成都商报》称,饺子导演在成都发展的每一步,都有当地政府在背后默默托举的身影。近年来,影片《哪吒》系列出品公司所在地四川省将网络视听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建设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推出“瞪羚企业补贴”、“游戏版号奖励”等政策,完善内容创作、发行分发、衍生服务等环节,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科幻、动漫、电竞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的启示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启示我们,应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精益求精打造文艺精品。舆论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工匠精神诠释了对极致完美的追求。例如,片中“玉虚宝库鱼群游动”的镜头仅有3秒,却耗时半年进行打磨。舆论建议,电影企业应关注创作生产,聚焦作品质量,追求精彩的剧情、鲜明的角色塑造、独特的艺术呈现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靠质量吸引观众,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精品力作。尊重艺术规律,摒弃短视思维,坚持长期主义,注重长远布局,耐下心来打磨作品、培养人才,为创作者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以默默耕耘迎来厚积薄发、硕果累累。
多措并举强化政策扶持。舆论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秘诀”具有推广价值,能够给各地促进产业发展带来启发。舆论建议,应注意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出台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融合等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创新和试错容错,营造宽松包容的氛围,消除企业后顾之忧,增加创业者的“底气”。专家认为,在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浪潮下,应识别技术变革临界点和突破切入点,抓好数字科技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推动其在文艺领域进行广泛测试,不断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步伐。
推动影视产业融合发展。舆论认为,应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电影产业与旅游、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长线IP运营矩阵,构建闭环消费生态。如《人民日报》称,影视IP长远发展需超越短期“流量狂欢”,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产业生态为支撑,耕耘IP的长期价值。同时,还要打造协同合作的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如微信公众号“文笔耕耘”称,电影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通过区域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和产业联动,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舆论建议,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完善电影工业标准化流程体系,形成分工明确、高效协作的产业生态,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
精准施策加强作品传播推介。舆论认为,文艺作品的传播推介应遵循现代传播规律,推动作品“破圈”。在适应观众节假日集中观影的基础上,引导观众将电影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形成日常观影的消费习惯。更加关注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的观众需求,开拓增量市场。采取多样化宣发手段,借助数字平台精准投放,由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引流,让自媒体对线下观影提供支撑。在国际传播方面,指导企业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与国际表达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以更易于被海外感知的方式,创新性地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