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北京国际电影节盛大启幕,其中的重要单元“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顺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成为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实践。该单元在北京市电影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影视戏
2025年4月,北京国际电影节盛大启幕,其中的重要单元“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顺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成为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实践。该单元在北京市电影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策划主办,同时联合多个高校,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电影科技创新策源地与高端交流平台,其核心使命在于探索科技赋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在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和北影节“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策划人、制作人胡月的精心策划组织下,本届“光影未来”单元以“智启新光影·引领新未来”为主题,以“科技重塑电影工业基因”为使命,主要由核心论坛、成果展示、互动体验三大板块构成,形成了一个理论探讨、实践验证、应用推广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一、政策引领,定调定向。作为单元的重磅开幕活动,于4月21日举办的“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由北京市电影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北影节组委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承办,吉林动画学院联合承办,汇聚了政产学研各界“最强大脑”。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在论坛上重磅发布并解读了“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文化新质生产力10条”、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影视摄制服务的一站式支持体系等关键政策,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重磅发布《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释放了强烈的政策赋能信号,通过系统发力,北京正积极打造电影强国建设的先行样板与创新高地。同时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顶尖学者黄铁军、朱军,与著名导演路阳、追光动画创始人于洲等业界领袖,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何与电影创作深度融合、打通“实验室到片场的最后一公里”等议题展开了高峰对话。该论坛不仅是思想的碰撞场,更是政策的风向标与产业合作的催化剂,为中国电影驶入“科技引领”快车道明确了方向。
二、纵深拓展,聚焦垂类。本届“光影未来”单元精心策划了多场垂直领域的专业论坛,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不同高校主办,深化特定议题的探讨。4月21日与吉林动画学院联合主办的动画科技论坛,以“AI时代动画产业升级与教育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了AI技术对动画产业格局、美学形态及人才培养体系的革命性影响,并展示了产教融合的优秀成果,如动画电影《疯狂电脑城》。4月23日与天津师范大学和沈阳城市学院联合主办的儿童电影论坛,探讨了科技发展下儿童电影的创作特征、社会功能与教育使命,并发布了《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等重要成果,凸显关注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政策引领。4月26日影视创新论坛,与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协办,泰山学术论坛、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项目大力支持。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影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AI背景下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迭代、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影视传媒教育的改革方向,推动了理论界的深度思辨。同日,“光影未来”河北分会场,由石家庄市河北科技大学、河北传媒学院联合主办,议题是“生成式AI赋能影视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范式重构研讨会”,围绕AI与影视人才培养、AI对影视创作范式的影响、AI在影视教学中的应用等议题展开,旨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为影视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成果导向,驱动协作。各论坛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更注重实践成果的展示与转化。例如,技术论坛上发布的五个前沿项目(涉及AIGC科幻电影、AI音乐生成、AI赋能动画制作全链条、超高清中国元素影像生成大模型、智能仿生机械角色等),直观展现了电影科技融合的“北京成果”,有力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四、凝聚共识,彰显价值。通过系列论坛的密集研讨与系列活动的圆满举办,单元有效凝聚了行业对于拥抱技术变革、坚持内容为王、推动产业升级、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共识。“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既是观察中国电影拥抱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窗口,又是“以科技之笔,绘光影华章;以融合之力,筑电影强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与实践场域,日益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乃至中国电影界推动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未来的重要品牌与核心力量。
来源:创新创业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