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若清:承强国之至,铸明日辉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8 17:13 2

摘要:今年是意义非凡一年。从1905年诞生至今,中国电影迎来120周年诞辰,饱经沧桑而愈发醇厚。往前看,按照“十四五”规划,10年后的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犹感“击鼓催征,时不我待”。这种跨越世纪的史诗感,与奋楫扬帆的青春感交汇在一起,让电影人格外心潮澎湃

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北影节电影产业论坛,在这个行业开年第一节上,与新老朋友共话电影的发展与未来。

今年是意义非凡一年。从1905年诞生至今,中国电影迎来120周年诞辰,饱经沧桑而愈发醇厚。往前看,按照“十四五”规划,10年后的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犹感“击鼓催征,时不我待”。这种跨越世纪的史诗感,与奋楫扬帆的青春感交汇在一起,让电影人格外心潮澎湃。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有多高?”。我想,主办方并不是想让大家探讨边界或是定义高度。电影人是搞创作的,总是带着一些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尽管大家经常吐槽档期冷热和市场多变,但很少把目光放在天花板上,而是更多投向天花板之上的星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一代代电影人全力追求梦想的赤诚品格,也是在当前这个重要而特殊的时点上,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应有的姿态。

上一个十年间,四场“战役”让电影产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正面迎战好莱坞大片与流媒体短视频,中国电影从被动求生转向主动求变,愈发强健也愈发自省。穿越资本寒冬与疫情冲击,中国电影从成长期的规模性扩张转型为成熟期的内涵式发展,更加尊重创新、尊重艺术规律。正是因为不断超越自我,中国电影才拥有了更多可能性,才会如我们所看到的,涌现出《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现象级的电影作品和CINITY这样领先全球的自主研发技术产品,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和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怎样解决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要看电影人守正创新的能力,看我们推动文化创造、技术创新与生态重构的智慧与勇气。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

第一,找准价值坐标,回应观众期待

前一段时间,我与同行业交流,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感到焦虑。市场风向在变,观众喜好在变,审美趋势在变,以往的成功案例似乎失去了它们昔日的魅力,而新的可复制的榜样和路径却寥寥无几。虽然市场变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当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确定性的时候,电影人就陷入了失去“价值锚”、难以突破自我的困境中。

变革始于突破,而突破基于对核心价值的辨识与坚守。电影是个重细节、长周期、大投入的行业,没有短视频、短剧那样敏捷的身手。电影不太擅长追逐时代情绪,却有更深入的故事曲线,更震撼人心、壮丽饱满的感染力。无论市场冷与热,我们都看到,观众始终对创新性的电影内容抱有热情,对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世界、探索自我、获得共鸣的好故事抱有期待。

找准价值坐标,才能抓住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重要精神转化到电影创作和生产当中。从中影的创作实践来讲,一是今年计划上映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电影《吉祥照相馆》、抗美援朝史诗电影《志愿军:第三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思想引领力;二是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我不是梵高》《天才翻译家》等有情怀、接地气的类型片;三是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讲述中国古建筑脊兽故事的动画电影《消失的仙人》,突出东方武侠气质的国漫电影《大圣崛起》等。

第二,拥抱科技浪潮,驱动产业升级

电影由科技所塑造,所承载。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电影产业理应走在前列,迈入科技赋能新一轮的“黄金时代”。

大家看电影追求的是观影体验,体验感差异是主导观众在多种媒介间作出选择的核心动因。在“宅文化”盛行的当下,观众之所以主动走出家门,把宝贵的时间投资给银幕,电影要充分证明自己值得托付。这个舞台,电影科技是当之无愧的主力担当。

值得欣喜的是,经过这些年努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格式电影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构建起从放映系统、制作工艺到前端拍摄的完整应用链条,展现出科技创新带来的独特优势。今年春节档,特殊厅票房同比去年平均增长了50%,而CINITY影厅以超过80%的涨幅位居前列,这充分说明,高格式电影技术契合观众对于文化体验升级的需求,是电影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初,中影CINITY LED新推出的10米银幕成功获得DCI最新认证,成为首款获此认证的LED放映系统,这不仅填补了全球直显放映技术的空白,更标志着中国电影放映技术和装备在高端电影放映领域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我们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新动能”,推动高格式电影技术的产业应用,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创新”,让电影在媒体变革中更有底气、更有活力。

第三,释放消费潜力,繁荣电影生态

我们拥有全球最庞大、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高效运行近20年,应该属于最早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行业。然而当前,观众的习惯和喜好高度分化,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银发族爱看“接地气、暖人心、重底蕴”的作品,Z世代偏好“强共鸣、高互动、重体验”的内容,这对电影供给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春节档虽然创下了95亿的票房纪录,但在春节档过后至今,电影市场再次遇冷、进入低谷。2024年全年平均上座率仅5.8%,优质内容集中投放在不足90天的档期窗口,暴露出档期依赖的深层次问题,也透支了创作的多样性。档期虹吸效应造成万家影院集中排映一两个影片,观众难以看到感兴趣的差异化内容,创新生态缺乏给养。

热气腾腾、活力满满的电影市场,只靠几个档期、几部“爆款”影片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释放电影消费潜力,让中国电影进入“群星闪耀时”,在“全民共赏”的基础上实现“圈层共鸣”,亟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破局,推动电影生态更加健康繁荣。

供需匹配、循环畅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命题。我们要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大力推行差异化放映,推广预约放映模式,鼓励开展多元专题放映活动。通过这些措施,让观众实现选片自由,也让更多不同类型影片都能实现良性的价值循环,从而促进再投资、再生产,让供给循环繁荣起来,重塑欣欣向荣的产业生态。

同志们,朋友们。

走过双甲子,中国电影正青春。

让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共同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而奋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承强国之志,铸明日辉煌。谢谢大家!

来源:光华锐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