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点亮电影曙光时,山东半岛已悄然奏响东方电影的序曲——1899年青岛亨利王子饭店的音乐厅里,西洋镜中的光影流转,让这座海滨城市成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启蒙地。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斑驳的砖墙,不仅镌刻着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记忆,更见
今天,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对优秀电影创作进行总结与嘉奖。
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奖的华表奖首度“出京”。山东,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土,何以成为华表奖的“新坐标”?
答案不仅藏在世界“电影之都”的碧海银沙中,更书写于山东影视产业从“电影基因觉醒”到“工业化力量锻造”的时代进阶里。
青岛西海岸新区星光岛
一
山东与电影的缘分,早已镌刻在百年光影长河中。
当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点亮电影曙光时,山东半岛已悄然奏响东方电影的序曲——1899年青岛亨利王子饭店的音乐厅里,西洋镜中的光影流转,让这座海滨城市成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启蒙地。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斑驳的砖墙,不仅镌刻着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记忆,更见证着东方与西方影像艺术的初次对话。
这片浸润着齐鲁风韵的土地,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电影美学的灵感之源。百年间,中国电影亦忠实地记录了山东的时代变迁。从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劫后桃花》在青岛拍摄,到《浪淘沙》《到自然去》等早期轰动一时的电影在山东取景;从青岛八大关的红瓦绿树见证《父母爱情》的温情叙事,到潍坊高密红高粱地托起《红高粱》的史诗气魄,山东的“天然影棚”与人文景观,始终是中国影视叙事的重要坐标。
更深层次的共鸣源于文化基因的契合。作为闻名遐迩的“孔孟之乡”“文化圣地”,齐鲁文化“厚重务实”的底色与中国电影始终强调的“艺术性与人民性统一”的追求不谋而合。
无论是《流浪地球》对科幻工业化体系的探索,还是《封神》对东方美学的重构,亦或是《唐探1900》对类型片的本土化再造,出自山东的爆款作品始终扎根现实、照映时代。这种价值坚守,让山东与电影的缘分愈加深厚。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封神2》取景地
山东是电影人逐梦的摇篮。在与电影相互依存的一个多世纪里,山东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表演领域都孕育出了代表性人物,为中国电影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早期阶段,山东见证了电影人的辉煌成就。比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张石川在此进行电影创作,洪深、孙瑜、崔嵬等“电影三杰”曾在青岛工作和生活,还有王云阶、赵太侔、黄宗江等众多电影先驱也都曾汇聚山东。如今,众多来自山东的演艺界人士接续闪耀影视舞台。既有以形象气质取胜的偶像派,也有能胜任多种角色的实力派,覆盖了从电影、电视到流行音乐、综艺节目等多个领域,共同为中国电影注入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并塑造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电影文化氛围。
二
新时代,山东百年“影视基因”正被注入更多产业动能,释放出强劲的磁吸效应。
从“山东元素”到“山东制造”“山东出品”,山东成为了众多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地。济南朱家峪的古村韵味,淄博周村古商城的商贾历史,烟台蓬莱文成城堡的欧式风情……标志性的场景和风韵在《闯关东》《大染坊》《西虹市首富》等经典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几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国色芳华》《流浪地球》等“爆款”之作,更是掀起“现象级”传播。
目前,山东形成了以青岛东方影都、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德州乐陵影视基地、潍坊红高粱影视基地等为代表的山东影视摄制基地集群,为中国电影拍摄制作提供了丰富场景、科技支撑。
乐陵影视城《唐探1900》取景地
以青岛东方影都为例,作为国内第一座重工业电影基地,东方影都在建设之初就比肩国际最高标准。这里聚集了40个国际标准影棚、32个置景车间,配建有国内一流的数字影音、水下拍摄、动作捕捉等平台,不仅为科幻电影和工业大片的拍摄制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展现的高质量水准也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4.0的先驱和中坚力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青岛影视基地已为中国电影贡献了371亿元的票房,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等众多权威奖项。
与此同时,这些影视基地产业集群也在发挥着强劲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德州乐陵影视城以“影视+”的创新逻辑,5条旅游专线、23家新建酒店、7600个新增床位的配套建设,探索出“影视IP—文旅场景—产业生态”的转化路径,2024年乐陵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1%;临沂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突出红色文化基因,与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旅游结合,打造出国内一流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拍摄基地和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旅游基地……
不同影视基地间差异化、协同化的发展格局,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促进了资源互补,释放出强劲的磁吸效应。“拍电影 来山东”成为众多业界人士的共识,山东悄然完成从“取景地”到“造梦工厂”的转变。
一位女士正在体验虚拟拍摄
摄影|王大勇
三
华表奖选择山东,更深层逻辑在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格局的演进。
一方面,国内电影市场亟需突破“单点爆发”模式,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影“票仓”,其庞大的观影群体和活跃的消费需求,为优秀作品提供了市场验证。代表中国电影创作风向标的华表奖,恰恰需要这样的电影新势力来丰富地域文化版图、传递最新创作理念,以更专业、更国际化的视野提升影响力。
2025春节档期间,《哪吒2》的热映备受关注。这种电影消费的杠杆作用,既有利于营造浓厚的电影文化氛围,提升影迷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也终将反哺到电影产业链条的构建完善中,实现持续正向互动。
另一方面,全球化竞争要求中国电影提升工业化水平,山东以东方影都为载体的“科技影都”实践,正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标准答案。华表奖的落地,同样是对山东、对青岛影视产业“工业化力量”的一种认可。
这背后,离不开山东多年来以政策“工具箱”因势利导的生态布局。比如,为了推动影视基地建设发展,山东各级政府出台详细发展规划,构建起覆盖创作、后期制作等全周期政策支持体系。以青岛影视基地为例,为了鼓励精品创作、加快产业要素集聚,近几年,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发展基金、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已向影视企业和剧组兑现政策资金2亿余元。
又如,为了高质量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山东出台了《关于支持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十项措施(试行)》,通过建立山东省优秀文艺作品项目库、资金扶持、奖励机制、票房奖励等,对影视作品进行全流程、模块化扶持。
同时,山东也在持续探索柔性吸引人才政策措施,以项目凝聚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丰富影视行业人才储备。比如,启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青岛基地,立足国际视野,探索“实践教学、校城融合”的新路径,培养了大量实践型人才;又比如,建立与全国知名制片、编剧、导演、演员及影视公司的密切联系,引进“顶尖团队”、产业英才来鲁。
这种“政策+资金+人才”的协同效应,不仅为壮大山东电影工业化力量提供了强劲助力,更成为华表奖得以落地山东的“核心动能”。
今天,数百位电影界代表齐聚山东青岛共襄盛举。这不仅是中国电影政府奖对齐鲁影视生态的倾情拥抱,亦是山东以百年积淀向电影强国梦的主动奔赴。当光影与浪潮在此共鸣,我们期待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激荡出中国电影更澎湃的时代强音。(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凤一 于君怡 王国钰)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