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封面版|中国电影,青岛筑梦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7 08:47 3

摘要:120年沧桑巨变,120年光影变幻。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技术依赖到独立创新,中国电影在岁月的淘洗中演绎着中华文明的光影传奇。而在120年的时间轴线上,“青岛光影”同样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青岛日报2025年4月27日封面版一

青岛日报2025年4月27日封面版二

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青岛举行

中国电影,青岛筑梦

1905年,《定军山》的锣鼓敲响中国电影的序章;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突破157亿元(截至4月22日),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

时间的相遇,不仅仅是巧合,更是中国电影日趋成熟、商业市场规模与文化表达声量迎来新跨越的生动表征。

120年沧桑巨变,120年光影变幻。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技术依赖到独立创新,中国电影在岁月的淘洗中演绎着中华文明的光影传奇。而在120年的时间轴线上,“青岛光影”同样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从1898年第一支纪录片团队带着摄影机出现在青岛,到2017年青岛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这座山海相拥的城市与电影结下了一段跨越世纪的缘分:

老城街巷化作默片时代的天然布景,八大关碧涛树影定格早期电影人的探索,港口和栈桥成为影视作品的视觉锚点,而从青岛东方影都起飞的科幻大片标定出电影科技的新高度……

青岛,作为中国最早接触电影的城市之一,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商业电影院,也是最早着力探索电影工业的城市,获得了“天然摄影棚”“影视梦工厂”等美誉。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纪元,青岛以独特的山海风情与人文底色成为银幕内外的“双重主角”——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视觉符号滋养着独特的审美基因,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孕育了别样的文化生态。

从自然景观到影视基地,红瓦绿树间收藏的是百年影史的记忆碎片,钢铁影棚里浇筑的是工业电影的坚实基座。在精彩演绎的光影故事中,青岛既是造梦者的灵感源泉、电影产业的起点,也是电影人扎根生长的沃土,“青岛出品”的群像持续涌现,从多个方面以文化价值体现社会责任,用光影书写时代与人民。

2025年,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青岛举办,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国家电影局主办的中国电影奖项,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此次,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首次走出北京选择青岛,其中有着青岛这座“电影之都”赢得主办方落槌决定的放心与笃定,也必定给青岛新时期的影视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底气与希冀。

回溯经典,观照现实,注目未来。青岛,正践行着从电影取景地到电影IP诞生地的能级跃迁,电影产业平台的触角也正在伸向不断生长与变化的更广泛业界。

这里,电影拍摄频密精彩,电影产业链日趋完善与坚实。从剧本创作、影视制作到后期发行,各个环节充满活力:众多优质电影项目落地生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科技新质生产力和文化新质生产力向“新”而进。

这里,城市人文与电影深度融合,青岛电影产业和城市基因间的深度连接历久弥笃,青岛文化产业与中国电影共同成长:东方影都的虚拟制片技术重新定义电影工业化标准,电影节展搭建完善跨文化交流桥梁,电影博物馆则让电影文化灌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山海之间的光影百年,既是城市人文精神与电影艺术的“双向奔赴”,更是中国文化产业从追随者蜕变为引领者的生动注脚——

每一帧画面都镌刻着城市成长的“文化密码”,每一束光影都诉说着中国电影的无限可能。

山海之间,银幕地标

电影与青岛在什么时候“初遇”?

1898年,一支德国摄影队在青岛拍摄了一部纪录电影,记录当时青岛人的生活——此时距离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不到四年——青岛较早接触到了早期电影艺术。

据《青岛艺术史》记载,1905年起,太平路的亨利亲王饭店音乐厅已经有了电影放映活动。辅以历史资料和专家认证,进一步确认了青岛在中国影史里的重要位置。

如今,中国电影已走过双甲子,在岁月烛照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

青岛电影在中国电影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宏大叙事与时代共振中,也书写了“青岛精彩”。

上世纪20年代,国产电影创作萌芽,青岛进入电影人取景拍摄的视野。1933年夏,《同仇》在青岛拍摄,此后,《风云儿女》《劫后桃花》《到自然去》《浪淘沙》等早期电影代表作相继来青拍摄,青岛成为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取景地。“影后”胡蝶在《劫后桃花》的回忆文章里描述:该片从片头就别具一格……青岛海滨,帆樯林立,近山处百花争艳,沙子口渔舟撒网,李村集人来熙往。

山海外景在大银幕上频频出镜,青岛作为“天然摄影棚”的优势也被电影界广为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的电影创作虽在战火中几经波折,但创作脉络始终未断——山海景观既是苦难的见证者,也成为民族坚韧品格的银幕象征。电影工作者们积极探索社会美学的影像表达,在青岛留下了以电影反映时代精神的创作根脉。

新中国成立后,《海上风暴》《两个小足球队》《乘风破浪》《葡萄熟了的时候》《冰上姐妹》《前哨》等在青拍摄。取景栈桥、太平路一带的《海魂》汇集了赵丹、崔嵬等著名电影人,而在崂山仰口海滨开机的《青春之歌》也是崔嵬导演的重要作品。自然风景与电影风格浑然一体,这些电影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进入新时期后,青岛本地的电影创作吐故纳新。战争题材的《渔岛怒潮》与乡村题材的《喜盈门》体现了青岛电影在地创作的深厚基础。《渔岛怒潮》依托山、海、湾等真实海域地貌,将渔民的抗战故事呈现为富含风土人情的战争史诗。《喜盈门》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石砌院墙、田野地貌、秋日麦浪结合当地方言、婚俗细节,成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片的范本。

国产电影由新时期创作走向类型片时代,青岛继续凸显着她的“电影亲和力”,承接了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电影创作任务,其中包括人物传记电影《李四光》、医疗题材电影《苦难的心》、儿童电影《苗苗》等口碑佳作。

在新时代导演崛起、合拍片时代开启的大潮中,有着“青岛取景”“青岛题材”“青岛出品”标签的影片浪奔潮涌,可谓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1997年面世的黑色喜剧《埋伏》以青岛老楼、老厂区为舞台,冯巩从小市民角度出发诠释了充满存在主义色彩的故事,放到今天仍然有着生存寓言的味道,也是在青岛取景电影里风格极为特别的一部,开创了国产电影“严肃议题类型化”的先河;2002年上映的合拍电影《天脉传奇》将山海秘境与欧式建筑熔铸成东方夺宝片的视觉奇观,杨紫琼的动作美学与青岛外景结合,在好莱坞特效团队辅助下尝试东西方叙事的交融,开辟了一个“东方风格+国际制作”的类型范式;同样在2002年推出的电影《首席执行官》以家电工业园为实景舞台,将砸冰箱、跨国并购等家电行业业内事件戏剧化,开创了企业传记片类型——作为一部获得华表奖的商业题材电影,该片激发了创业者的集体共鸣。

进入国产类型片的创作高峰期,青岛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依然承接了众多导演的电影创作。

2003年,一部纯爱电影《恋之风景》将青岛与爱情故事深度绑定,堪称治愈系文艺片的城市赋形。影片中,男女主角由中山路、鱼山路到八大关的情侣漫步,开创了华语爱情片“城市漫游”叙事模式。油画质感影像与碎片化剪辑呈现出青春片的质感,该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青岛进入国际艺术片取景版图,同时留下了一条“爱情打卡路线”,让老城区成为文艺青年的朝圣地。

2003年,另一部在青岛拍摄的电影《手机》同样大红大紫,影片贡献了颇多金句,为冯氏喜剧增加了一抹现实批判的色彩。

2005年,一部哥特式女性电影《美人依旧》解构了豪门姐妹情。片中,周迅、邬君梅阐释了女性打破禁锢过程中的迷失和困顿,而以总督府、安娜别墅等组成的青岛建筑群则为影片提供了美学原型,让怀旧色彩愈发浓郁。

2009年,一部以青岛公益品牌“微尘”为主题的影片《寻找微尘》上映。青岛籍明星零片酬出演,集体致敬“微尘”精神。自此,在青岛电影作品序列里有了“公益电影”的标识。

2010年,一部志在诗意革新公益题材电影的影片《海洋天堂》上映。片中,李连杰贡献了一个沉默动人的父亲形象,而那位自闭症少年在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与海洋生物的心灵对话触动人心。影片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实现从观照现实到改变现实的跨越。

在数字时代的电影发展历程中,青岛同样是不曾缺席的亲历者。

2016年,电影《长城》上映。这是东方影都在建设阶段首部入驻拍摄的国际大制作,堪称是东方影都工业化的起始坐标——自此,青岛积极投身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对标国际电影工业体系,以“技术标准化、制作流程化、产业生态化”为宗旨,重塑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内涵与外延。

2019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以46.86亿元票房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后,第二部在2023年再创40.29亿元票房佳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与本土文化表达,为中国科幻题材的国际化探索提供了重要样本。2023年开始上映第一部的《封神》系列同样在青岛掀开国产奇幻电影的新篇,为国产电影类型的拓展注入新的希望……

影人迭出,业态融合

2025年4月27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星光岛星光熠熠。

华表奖颁奖活动中,彰显中国电影历史深度与厚度的老艺术家,中国电影活跃创造力的重量级导演,象征中国电影中坚力量和未来希望的电影演员将纷至沓来——

几代电影人此刻的欢聚,既是行业的一次凝心聚力,也是电影人对传承精神的发扬。

此次颁奖活动举行前,青岛籍电影人黄渤发出邀请:“今年特别荣幸,第二十届华表奖来到了我的家乡青岛。这感觉,就像是把摄影棚搭在了自己家门口——熟悉又温暖!作为电影人,又作为青岛人,这份喜悦得用青岛的方式来庆祝,欢迎大家一起来哈啤酒、吃蛤蜊!管够!”随后,唐国强、倪萍、黄晓明、夏雨、白百何、宋茜等青岛籍电影人同样盛情邀约:4月27日,一起相约青岛,共赴华表!

山海形胜,青岛被赞为影视取景的宝地;地灵人杰,青岛的影视人才也在艺术实践中成长起来。

1959年,改编自青岛话剧团同名话剧的电影《敢想敢做的人》上映,拉开了青岛演员频繁登上大银幕的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来自青岛话剧院的演员出演了《丰收之后》《九龙滩》《丁龙镇》《柜台》等电影,邵宏来、雷仲谦等由话剧转战影坛的艺术家留下了闪光印记,一条艺术传承之路就此铺开。

他们或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抑或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不同艺术形式、不同的表演领域孕育出具有鲜明特征和人文气质的“明星群落”。唐国强、倪萍、宋佳、王绘春、巫刚、刘信义、张山、林永健、翟乃社、王卫平、盖丽丽、夏雨、陈好、王艳、黄渤、黄晓明、白百何、宋茜、黄子韬、范丞丞、任嘉伦等,其中既有以外形取胜的偶像派,也有能胜任个性角色的实力派,覆盖了从电影、电视到流行音乐、综艺节目等各个领域,青岛被誉为“明星的摇篮”。

在中国电影业逐渐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阶段,青岛电影人在影视领域精耕细作,参与历史题材、军旅题材、改革叙事等核心表达,探索跨界艺术呈现的可能性,并与中国影视发展脉络同频共振,共同构建起中国电影美学的多元图景,架起百姓生活与影像艺术的桥梁,体现着“戏比天大”的职业信仰与“艺术为人民”的永恒初心。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新时代,青岛电影人又以多元化的创作路径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冲入赛道,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关键参与者。比如,黄渤推动了中小成本喜剧的崛起,夏雨开拓了中国文艺片的国际影响力,黄晓明衔接商业与主旋律,形成了多维市场的覆盖,同时自身也集齐华表奖、百花奖、金鸡奖、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四大奖项。白百何以女性视角拓宽爱情片受众,黄子韬通过颠覆性表演吸引年轻观众,实现了青岛电影人的代际接力。而以制片人董文欣、导演丁晟、导演蔡婧为代表的青岛电影人,既延续了城市文化基因中的务实与创新,也通过作品风格演变反映了中国电影从艺术探索到产业升级的历程。

青岛电影人的薪火相传是中国电影传承力的一个侧影。中国电影人才的蓄水池,源源不断引得源头活水,越来越多的青年影人成长为中国电影的新力量。

“我们是星光,哪怕只有一点点光亮,也全部给你,把这条路打亮”。就像歌词中所写下的,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无论是满头华发执念依旧的老一代艺术家,还是青春昂扬砥砺奋进的青年电影工作者,他们就像是星光,用自己的执着与热爱,照亮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

在中国电影人持续发光的同时,青岛,这座有着打造“梦工厂”梦想的城市逐步整合着影视资源,转向系统性构建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在现代电影工业的语境下,青岛有着将零散的电影元素整合为完整产业链,在保留山海美学基底的同时增添科技赋能的电影生产动能的雄韬伟略。为此,打造一座高标准、国际级影视基地势在必行。

2013年9月22日,青岛东方影都开工建设。这是青岛电影成长旅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此后,青岛在“天然摄影棚”“明星摇篮”的赞誉之外有了“影视梦工厂”的加持,“1+1+1>3”的城市IP叠加效应触发了蓬勃发展之势。

张艺谋的《长城》、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等多部影片来青拍摄,超过1000家影视企业慕“东方影都”之名而来,至今已接待剧组300余个,电影票房产出超过380亿元,成为全国重点影视拍摄基地和山东省影视核心园区。

而放眼青岛全域,本土影视力量蓄势待发,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管理有限公司、青岛古麦嘉禾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发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青岛海好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东唐影视、青岛杠上开花科技有限公司等迅速崛起,涌动着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电影人左手握有5000年“文化密码本”,右手敲着AI生成、虚拟制片等新技术键盘,完成从“小米+步枪”向技术、资本和文化三个更高维度转型的蜕变,持续生产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品力作,呈现了多元共生的电影生态。

120年的蓄势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触发了一次集中的大爆发。而这一爆发的背后是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的参与制作、4000余名从业者的通力协作。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大事件,是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升的有力加持,同时也由此让业界延伸出对电影作品本体创作、制作等更多环节和角度的关注与思考。

对于有志于打造中国电影“梦工厂”的青岛,如何构建一座细节绵密、生态有机的电影城市?

当下,青岛在电影产业领域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的关键力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票仓”。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仅在东方影都拍摄的影片,就已为中国电影贡献了超过371亿元的票房。

青岛东方影都的“造梦机”夙夜运行,这里演绎着中国电影的代际接力,并以全产业链思维在艺术表达与市场逻辑间架桥,筹谋构建涵盖学院机构、产业配套、行业论坛的电影体系,创新探索从代际更迭到生态重构的深层变革。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青岛电影学院源源不断地为电影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每年发布《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对全球电影进行专业、专项研究。

细水流深,持续为电影市场注入新生力量。青岛与电影共同书写着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电影记录和反映着青岛城市文化,也在继续影响和塑造着青岛现代化、国际化的文化追求。

美美与共,面向未来

从《定军山》的上映到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堪称波澜壮阔。

120年间,历史文化淬炼出“基因密码”:1905年,当《定军山》以“唱念做打”敲开中国电影的大门时,那时谁能想到,“哪吒”能在120年后的今天携东方美学的“数字魔法”征服全球观众。从谭鑫培的咿呀戏腔到“哪吒”的混元珠特效,从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到满篇皆是盛唐诗韵的《长安三万里》,自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一种若隐若现的文化基因就镌刻其间。

120年间,光影迭代推动着“技术传薪”:当《流浪地球》出现“地球发动机”和“月球轨道”场景,当《长津湖》呈现硝烟战火的震感冲击,当申公豹的毛发纤毫毕现……可以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在特效制作、虚拟现实等技术领域不断突破,从以往依赖中外合拍,到如今国内团队挑大梁,中国电影人对技术的娴熟运用已经“惊艳”了世界。当然,技术创新从未掩藏人文内核的价值,中国电影也始终笃信:真正的“爆款”永远生长在文化与现实的土壤里。

120年间,全球文明对话展现出“美美与共”。百年前,《乱世佳人》在上海影院引发轰动时,中国电影还在“学徒期”;百年后,“哪吒”已让全球观众为“东方英雄”喝彩。百年风华,大浪淘沙,世界电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数不清的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从《卧虎藏龙》《英雄》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深海》为国产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信心和鼓舞,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折射中国科幻文艺蓬勃发展,到《白塔之光》《宇宙探索编辑部》等文艺片在国际市场屡获殊荣,我们见证着中国电影的崛起。

当然,在短视频越来越碎片化的当下,中国电影人同样有着“危机困惑”,但作为“蒙太奇”技艺使用始祖的电影,以其整全的故事讲述、考究的光影氛围仍在提供着精神疗愈、人文思考。光影传“薪”,乘势而上。有着深厚电影底蕴的青岛希望借助此次与华表奖的“相遇”,继续践行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青岛模式”“青岛样板”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打造节会效应向产业动能转化、电影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生动场景,持续放大青岛“电影之都”的品牌效应。

这些年,青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在这座“电影之都”,从科幻片《流浪地球》系列到奇幻影片《封神》系列,诸多新题材的尝试为中国电影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硬科技+软实力”的发展路径既延续了青岛百年影脉,更为电影工业化开创出“青岛模式”。

而“电影之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划引领:2014年,青岛出台《青岛市高端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依托东方影都等促进世界原创影视节目创作、发行,影视产品及版权交易的聚集;青岛西海岸新区相继推出《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2019)、《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行动方案》(2022)、《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2024),设立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协同推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2018年以来,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十四五”电影发展规划》,明确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为山东省“1+N”影视基地布局核心区;2023年,“挂牌山东电影创研中心、创建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事项列入山东省人民政府《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同时,省、市、区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影视文艺精品的创作。

政策扶持的落地,加快电影产业要素在青岛的集聚。从第一代政策(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发展基金、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由市、区财政和社会资金组成,注重扶持优秀影视作品制作和企业运营发展,到第二代政策(《青岛西海岸新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支持影视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持影视文化全产业链重点环节,再到第三代政策(《支持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的若干政策》)聚焦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扶持,不仅保持了政策前后衔接有度,并且在精品创作层面对影视作品加大扶持。

剖析政策可以看出,青岛市加大对后期制作项目、招商平台的扶持,与园区招商平台和第三方招商平台共同推动青岛影视基地一站式服务和一体化招商,同时新增对影视创研机构、微短剧基地、影视衍生品开发以及产业英才力量的扶持,激发创作活力,把青岛影视基地打造成为国内外影视企业和影视人喜爱的投资沃土、创作乐园和生活家园。

此次华表奖颁奖活动落地青岛,将是青岛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一次契机。作为电影科技化的产业枢纽,青岛正在从“拍摄基地”向“数字内容工厂”发展,借助青岛东方影都“虚拟制片全流程解决方案”,整合LED虚拍、实时动捕、云端渲染等技术,青岛已经吸引了科幻、奇幻类大片开机拍摄,形成“一部电影即一个数字资产库”的产业模式。借助青岛电影学术力量对AI的研究,AI驱动工业化协作平台将在青岛落地,实现AI编剧辅助、虚拟角色生成、模块化场景搭建的协同网络,降低中小影片的拍摄门槛。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智能化探索的持续加深,青岛着力打造AI影视应用,实现对电影拍摄虚拍、实拍的智能决策。

作为中国电影IP文旅开发的策源地,青岛正在从“单一取景”向“实景娱乐开发”迈进,通过对科幻片、史诗片、战争片的文旅开发,以“电影+科技+互动”模式升级游客的体验感。结合“山海城”特色,青岛进一步开发影视取景地的文旅业态,形成“影视IP+在地文化”的沉浸式街区;借助华表奖、影博会等大型活动,青岛正在着力打造中国电影展会经济的示范区,吸引全球电影人实现影视资源集中配置,将作品展映、版权市场、影视创投等单元充实到电影展会活动中……

在2025年的这个春天,中国电影人因华表奖在青岛相聚,政策支持与产业培育、市场规模与产业潜力、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内容多元与形式创新、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等,将在这里进行多维度“头脑风暴”,产生共鸣与共情,增强文化认同与产业信心。

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带着中国电影120年的陈韵与积淀,从2025年的这个春天再出发,中国电影将开启下一段充满感动、启示和美好的光影之旅。(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部分活动安排

4月27日

■9:00-10:00 “跟着电影遇见爱”活动启动

地点:奥帆中心北广场

■9:30-10:30 中国电影120周年肖像展

地点:西海美术馆

■13:00-14:00 “跟着电影去旅游”青岛站活动

地点:拟定青岛西海岸新区希尔顿逸林酒店

■14:00-16:00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入场式

地点:东方影都大剧院外粉丝区

■17:00-19:30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

地点:东方影都大剧院

4月28日

■11:00-11:40 电影经济发展推介发布会

地点:东方影都会议中心

■13:30-15:30 青岛影视基地观摩

地点:青岛西海岸新区

■14:00-15:00 青岛与中国电影120周年主题展及新书发布会

地点: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电影博物馆

■下午 对话——中国电影新展望

地点:青岛东方影都会议中心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