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9,别停,继续涨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6 11:57 1

摘要:我必须承认对这部预期本身就不低,一个是对导演空音央本人有期待,他的父亲是前两年去世的坂本龙一,一个就是豆瓣分数,开分7.7,但经过平遥国际电影展、北影节放映,加上这阵子上线流媒体,已经涨到了7.9。

写在前面

今晚聊一部刚上流媒体的日本电影《昨日青春》。

我必须承认对这部预期本身就不低,一个是对导演空音央本人有期待,他的父亲是前两年去世的坂本龙一,一个就是豆瓣分数,开分7.7,但经过平遥国际电影展、北影节放映,加上这阵子上线流媒体,已经涨到了7.9。

看完之后,我发现这部片子的质量比预期还要好,虽然里面出现的音乐还是能让我想起教授,但不知不觉就把欣赏的点更多地转移到了导演身上,甚至觉得7.9甚至还低了一些,还存在上升空间。

这部青春片特别的地方,是很少见地在几个少年的成长里加入了政治元素的搅动,也难怪很多人说想起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之不同的是,它聚焦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下, 捕捉的是 Z 世代人们处于青春时的复杂感受,对所处社会氛围的敏锐感知,相当残酷也相当有余味。

问题也是有的,故事里对政治方面的描述相对没有那么深入,但总体瑕不掩瑜,非常值得一看。

《昨日青春》

这部片如果从英文名 Happyend 直译过来,应该更贴近于《圆满结局》,但这次我更认可它的中文翻译,《昨日青春》。

原因很简单,昨日,青春,这两个词刚好涵盖了这部片子核心的两个关键元素: 时间,青春 。

编剧从什么视角和维度,去为一段青春作注解,决定了它将唤引出观众什么样的感受,而很显然,这部唤引的不是纯粹的怀念,也不是青春时特有的积极和能量,而企图勾连出正处于青春之时,与社会、学校、家庭等一切都正相关的复杂心境,让观众回到一种难以通过回忆来复现的共有的惘然状态里。

最终目的是完成成人视野的切换,以更为敏锐、直觉为主导的少年心境来反观当前世界,反观自己。

这篇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影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

一、昨日

就像上面说的,第一个技法关于时间。

电影把这段青春时光的发生时间放在近未来,离现在没多远,但又还没发生,好打乱时间轴,加入不同时期社会事件、结构困境的映射和寓言式想象, 借此勾勒不同面向的迫力,是如何割裂少年们青春时期的纯真和理想,如何对当下和未来都失却希冀的。

一层关于历史。

洸作为在日韩国人,屡屡被警察查问特别永久居住证,被校长和总理称呼为“外国佬”,这种针对外籍的区别对待,描述的不仅是异乡人难以获得身份认同,难以与眼前的场域建立坚实联系,更可以联系到 朝鲜日据时期 的遗留创伤。

朝鲜曾有长达 35 年时间 沦为 日本殖民地 ,期间不断接受着日本文化、政治层面的意识灌输和冲击。

这段尚未清算的殖民史,像无影无形的幽灵始终附庸于人,在过去、当下和未来之间制造越来越多难以自洽的缝隙。

一层关于频发的危机。地震在现实中就是日本长期的隐痛,不过在电影里, 这一自然灾害并非作为人类公敌来描述,而是作为反映社会病理的工具。

由于地震频发,洸所在的学校以「安全」为由装上了实时监控,用扣学分来规范学生们的一举一动,压缩本就有限的隐私空间。同时学校的耐震维护费用、奖学金都需要通过校长跟官僚应酬来争取。

这指向权力与资本的合谋,危机被转化为新型控制手段,学生的个体意志、主观行为都被迫套上枷锁,往政府属意的方向发展,失去了青春里自然成长的可能性。

还有一层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学校里上课要喊起立,在监控范围内抽烟、亲吻都会被扣分,校长请学生吃东西会威胁“不吃就退学“。总理在记者会上则强调 “无论发生什么状况,我们都将守护国民的生命和安稳的生活。”

这两种极权管理本质上进行的是同一种意识形态的传导,也就是对寡头统治的维护,以此分裂少年们本就尚未成熟清明的立场, 让个体自愿地将自己归纳到不同的、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位置。

比如在后面提及是否要跟校长对峙监控系统的事情时,有人决定争取,也有人选择为了保住学分、维持现状而后退。表面分歧之下就是对体制规训的内化,最终都固化了政治手段的掌控。

少年们在这些力量之手的撕扯下,自我渐渐失去形状。

二、青春

与这种混沌并置的是被刻意放大的情绪,对青春的情绪性感知。

所处境地的沉重外力,加上青春期独有的内在躁动,二者在电影里被自然地结合,构成了一种对现实的抵抗,即既然看不清未来,眼前也一团迷雾,那唯有以自己的方式,留下一些青春的瞬间。

这些瞬间不一定是美好的,重要的是保留这些瞬间的清晰和完整,这是唯一在无实感的生活里感知存在的方法。

我们在片子里能看到导演通过很多技法,完成了这种留存。

最明显的技法,是强化了每个人物的主观和差异。

青春本就没有配角,所有人都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立场行事,片子里也是如此,每个角色都在立场和思想上存在合与不合,只做凭直觉相信和接受的事。

比如针对校长的车被人倒立这件事,文美认为很好很有创意,坚持反对着畸变的规则和统治,而优太固然因为政治意识与洸不再同步,和洸渐行渐远,却在校长追责时选择了替洸的罪,独自承担下来。

以用这种不强调正确、只强调个性棱角的方式赋予了他们一些能动性。

更隐秘的做法是把音乐和时间景观化,二者被当作景观来观察和呈现,以此让瞬间的流动发生悬停。

洸和优太前面在酒吧里听的电子乐,还有后面在优太兼职的店里,在店主要求下,一起听了一首快乐的曲子,这两首的流速与现实时间等同,我们跟人物同步沉浸在或愉悦无拘,或纯粹快乐的氛围之中。

视听也辅助着对这些时刻的捕捉和凝结,就比如酒吧那场戏,镜头紧跟着两个少年,他们推门进去那一刻音乐的声音也被释放出来,随后跟着少年的脚步,镜头缓缓推到奏乐的人面前,又回到两个被音乐勾出笑容的少年脸上。

这并非简单的主观视点,而是借由少年把第三方即观众视角,纳入这个场域之中,让你我作为与他们相邻的一个人,一双眼睛,在这一时刻与他们同在,共享和共存着对音乐的感受和记忆,也自然作为他者,加固着对类似时刻的提纯式留念。

包括一些在同类电影里可能只是闲笔的无功能情节,也借由对时间的原生态复原,被呈现为重点表达。

比如洸在沙发上醒来,独自思索,而后镜头跟着他拉开,显露出旁边睡着的同伴,以及夜晚狂欢后留下的一地狼藉,然后他们也在这个时间段里缓缓苏醒,每个动作都跟时间线性发生和发展。

日常成为了青春的焦点本身。

还有一个技法是借用台词和行动,完成对真实与虚构的刻意混淆。

正是因为现实对于少年理想的不容,对自由路径的损毁,少年们唯有自己寻找感受青春,定义青春的方式。

电影两次通过少年旁听别人的对话,模拟他们的对话内容,一次朋友即将出国,将要面对离别,少年俏皮地隔空模仿了对分歧和离别的预演,另一次是校长训话,少年模拟的是校长与优太、洸之间存在情感关系,把权力高低位之间的争端替换成相对平级的撒娇式争论。

其本质都是以想象来重建自己眼中的一种 “现实”,只有在这样的时刻,他们的少年秉性才得以释放和安放。

包括结局也是,朋友们都在毕业后四散,优太和洸也即将分别,优太推了一下洸,画面就定格在了他推的那个瞬间。

在这之前的事我们无力改变,之后的事还没发生,只有这一时刻还属于我们,属于青春。

其实我们被允许拥有的从来就这么多而已,不只是青春如此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