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双纪:中国电影的世纪回眸与全球视野”主题论坛举办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6 11:21 3

摘要:4月22日,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光影双纪:中国电影的世纪回眸与全球视野”主题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来自影视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共聚一堂,深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4月22日,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光影双纪:中国电影的世纪回眸与全球视野”主题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来自影视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共聚一堂,深入剖析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与艺术成就,同时以全球视野探寻电影艺术的技术革新和未来走向,助力我国电影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在《民族化内容与国际化表达:全球视野下的电影出海策略》发言中表示,中国电影出海,创作者要汲取本土文化精髓,强化国际传播。在构建国际化表达时,既要掌握文化生产主动权,提供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又要聚焦和平发展等全球议题,增强文化意识与价值取向,以此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效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在对“中国电影百廿周年”的探讨中指出,中国电影既是“激发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通过不同时期作品发挥引领教化作用;也是“书写人民情感的社会媒介”,呈现生活百态、塑造多元形象;更是传递东方美学、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与世界电影互融互鉴。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在《青春是一种评价标准》发言中指出,中国电影坚守青春激情与实验精神,通过题材多元、评奖创新等探索,重视青年核心动力。大学生电影节等教学相长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方式。她强调,青春允许实验,其激情与梦想是电影成就自我、照亮未来的力量,中国电影以青春之名定能走得更远。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丁亚平教授在《传承与转化之间:红色基因与中国电影发展的逻辑》发言中指出,红色基因的价值在于通过电影媒介唤起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现实共鸣,激活共同体情感与信念更新。当代电影将红色叙事融入主旋律,实现从革命表达向日常现实的转化,完成现代转型和美学转移。

在《大学电影:百廿薪火与新时代实践》的发言中,上海戏剧学院副校长聂伟围绕大学电影与新学院派电影发展指出,大学是学术文化实践基地。大学电影通过共创场景构建命运共同体并树立其品牌是理论、话语与实践自信的体现。新学院派电影需在电子产业生态中坚守文化性能,关注AI影响。他坚信大学电影将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一席之地。

在《数字人文视域里的数据管理、知识重组与电影史重构》发言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提出以数字人文重构知识体系,强调AI在理论方法层面的突破价值。他的团队推出名人手写体文献阅读的平台,以技术融合为路径,推动中国电影史研究在资源整合、范式创新及公众参与上迈向新台阶。

在《光影120年,中国电影的历史成就》的发言中,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王海洲指出,中国电影历经120年取得诸多成果。其解决了走什么路、为什么人、塑造什么人以及呈什么风貌的关键问题。中国电影明确了发展方向,塑造出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风貌,为世界电影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在《从胶片到算法的时空对话:技术迭代时刻我们能做些什么?》的发言中,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高雄杰表示,中国电影历经从胶片到算法的技术迭代。这一过程带来市场增长的同时,也产生技术和伦理问题。他提出“算法向善”,让新技术影像生产一如既往地进行情感表达,还应构建伦理批判体系、重构智能版权范式,“在效率、伦理与生态之间找到平衡”,应对技术迭代带来的挑战。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