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料青山应如是》:留守的童年笔下开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4 23:13 3

摘要:4月22日,电影《我料青山应如是》在长沙芒果国际影城东风店举行湖南首映礼,同名画展在湖南省画院开幕,展出的84幅国画作品中,绝大多数出自益阳市资阳区富民村的38名儿童之手。

电影《我料青山应如是》海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的一句词,在800多年后成为一部电影、一场画展的名字。

4月22日,电影《我料青山应如是》在长沙芒果国际影城东风店举行湖南首映礼,同名画展在湖南省画院开幕,展出的84幅国画作品中,绝大多数出自益阳市资阳区富民村的38名儿童之手。

湖南省画院展出的84幅国画作品中,绝大多数出自富民村的儿童之手,画展持续到4月26日。

这部由富民村村民本色出演的电影,源自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画家许国良7年来用绘画艺术点亮留守儿童梦想的真实事迹。被深深触动的电视编导肖建青,退休后从零开始学习电影知识,倾尽所有,耗时三年,将其搬上大银幕。

从猪圈到画室:为留守儿童播下美的种子

2019年,许国良回到家乡益阳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在富民村见到了一群被忽视、被误解的孩子:逃学打架、偷鸡摸狗、沉默寡言……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已经脱贫,但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仍然贫瘠。

“他们不坏,只是没人真正走进过他们的内心。”许国良萌生了一个念头:教他们画画。哪怕只是一张纸、一支笔,只要坚持,也许就能照进一些光。

电影《我料青山应如是》由富民村村民本色出演。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许国良带着颜料和画纸扎根村里,免费教孩子画画。最初,村民以为他是“骗子”,甚至要将他赶出村子。但他每个星期天都来,在大树下将画材摆开,哪怕孩子在“鬼画符”,他也给予充分的鼓励。慢慢地,学生从一两个到十几个,再到几十个。

经许国良改造,富民村的废弃猪圈成为孩子们的画室。

总在户外画不是办法,许国良盯上了村里废弃的猪圈。经过一番打扫和改造,猪圈外多了一块“上能艺术空间”的牌子,猪圈里多了一群妙笔生花的孩子。寒来暑往,经过7年的悉心陪伴和教导,这些曾经被贴上“问题儿童”标签的孩子们,逐渐变得阳光、自信、专注,他们画笔下的世界变得绚烂多姿。

叛逆少年王浩宇从“一坨毒”成为美术班里绘画水平最高的孩子,表达困难的女孩王丽涵开始变得开朗善言。有的孩子考上了初中,有的考入重点高中,还有的进了艺术院校,更有不少孩子在国家级美术大赛中屡屡获奖。许国良带着孩子们和作品到各个城市巡展,并走进母校中央美术学院。

“我一定要考中央美术学院!”正在读高一的王汝晨从北京回来后,确定了自己的梦想学府。她从2019年开始跟着许国良学画画,将浅浅的喜欢变成了深沉的热爱。“孩子是乡村的根,只要种下美的种子,土地就会有新的色彩。”许国良感慨。

除了富民村,许国良每周星期天还会到益阳市人民路为城市孩子免费上课。

“没有票房也要拍”,退休编导的孤注一掷

“电影上映第一天有800块钱票房,我们开心得不得了!”导演肖建青手舞足蹈地沉浸在电影一字未改拿下龙标并上映的喜悦中,哪怕还有几十万元的账等着自己去结。

电影《我料青山应如是》的主创团队,右二为导演肖建青。

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肖建青被许国良的故事感动。“我有幸亲眼见证了一个平凡人执着地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用美育治愈了留守儿童缺失的心灵,也唤醒了整个村庄。”她迫切地想要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但2022年开机的时候,她还没想过拍成电影。

一开始,肖建青只是当成电视专题片来拍,后来做出了一部45分钟的纪录片。怎么就成了一部电影?“我是被逼的。因为省委宣传部领导和同事朋友的鼓励,他们让我把片子拉长一些,再拉长一些,结果我就遇到了一个接一个的难题。”隔行如隔山,一开始她连电影立项的申报表都不知道怎么填,屡试屡败的她气得在地铁里面大哭了一场。“尽管有电影处的领导手把手地教,对我来说还是很难!”肖建青提起这个,哭笑不得。

填表只是一个开始,更难的是资金。“有人提出投资,我没有接受,因为我没有把握给别人回报。”于是,肖建青决定做自己的债主,把积蓄、工资、退休金统统用上,反正是自己欠自己的。

没有专业电影团队,她就把志同道合的同事拉上,志愿组队,免费打工。“我们台里面,起码有60%以上的同事们都来帮过忙。要么是工作之余,要么是休假期间。我们的执行导演,这么多年也就混到了我一张食堂饭卡。”肖建青说。

电影主创和富民村的孩子们在画室的合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电影最开始叫作《猪圈里的未来》,在电影行业专家的建议下,改为了《我料青山应如是》。起初,肖建青觉得新的名字与故事并不贴切,表达也不够直接。可后来,她觉得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尤其是她每次看到电影片尾的时候。

片尾,男孩子祥在油菜花田里安静地作画。“妈妈,我是你很久没见过的儿子,如果你看到了我和妹妹的话,可能会喜欢我们,也会喜欢我们的家乡。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会在这里等着。”这段曾被所有人认为“不知所云”“无法剪辑”的随性片段,却意外成为了剧组公认的最动人的篇章。

电影海报。

“我觉得不是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而是孩子治愈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小孩原谅了从小离他而去的妈妈,也原谅了自己。”肖建青哽咽着。

电影的片名最终由许国良题写,那是歪歪扭扭、满身稚气的7个大字。“应如是”三个字更是变异得像三个空白的画框。“这是故意的留白,我想告诉孩子们,天地广阔,就像他们笔下的画一样,要做一个博大宽广的人。”许国良说。

巡展中,孩子们的画作常被询价,出价上万元的买家不在少数,但许国良最高只收2000元。“既能保证孩子们劳有所得,又不至于陷入虚荣,努力和认可比金钱更重要。”许国良说,卖画的收益,一部分留给作画的孩子,一部分放入留守儿童公益基金,让孩子们也能通过双手去帮助其他的孩子。

学生王悦峰画的小人被电影剧组做成了周边,许国良为它取名“小精彩”。

画展上,白发的许国良看着12岁的王悦锋画的《我们的未来》,想起了辛弃疾的发问。当年华衰老,回首往事,还有何事喜留心间?“这些孩子就是我心中的青山,更是乡村的青山,他们站在那里,未来就站在那里。”

对肖建青而言,这部电影就是她攀登过的一座高山,山的背后,是无数个等待被看见的明天。

来源:新湖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