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电影崭新的一页,当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在天际回响,电影人们早已身扛摄像机走向田间地头,他们以胶片为犁,剖开历史的冻土,叩击民族的脉搏。《上甘岭》《英雄儿女》《南征北战》……这一阶段的电影激活了一代人的爱国凝聚力和英雄情结。
1905电影网专稿 百廿光影,岁月留声。《今日影评》推出中国电影120周年特别策划节目《光明的故事》,多维对话中国电影的120年。
本期节目让我们继续跟随主持人晓丽的讲述,探寻1949年到2000年,中国电影跨越半个世纪的时代答卷。
当1949年的晨光漫过尘封的胶片盒,中国电影人将镜头对准了历史褶皱里升腾的星火。
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电影崭新的一页,当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在天际回响,电影人们早已身扛摄像机走向田间地头,他们以胶片为犁,剖开历史的冻土,叩击民族的脉搏。《上甘岭》《英雄儿女》《南征北战》……这一阶段的电影激活了一代人的爱国凝聚力和英雄情结。
这些经典作品的导演们对艺术的严格要求,给当时刚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肖桂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她告诉我们,沙蒙导演在拍摄《上甘岭》时,对作曲家刘炽不断“敲打”,反复推敲,才给观众呈现出了经典的“一条大河”。正是这样对艺术作品的严谨态度,潜移默化地留在了肖桂云的心中。
1988年的夏天,肖桂云接到了《开国大典》剧本。电影要在1989年10月1日全国公映,筹备时间十分紧张。尽管如此,所有的人无所畏惧。摄制组依然坚持精益求精,紧紧把握人物平实、真实、亲切的内核。
其中有一场戏是陈毅司令员到野战医院视察一位在战争中不幸失去一条腿的小战士,当看到小战士拄着双拐,陈毅司令退后两步,给他深深地敬了一个礼。这种无声的表演比任何台词都热泪盈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当1978年的改革春风吹散长江轮渡的晨雾,中国电影人把镜头对准了时代的新生,一朵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小花》问世。不同于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该片具有抒情诗般的清新风格,通过描绘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展示大时代下人物的命运走向。从《小花》开始,电影作品也逐渐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对人性的关照和情感的诉求。
《庐山恋》中少女轻轻的一个吻,融化了银幕上的十年坚冰,而那件被争论了三个月的碎花连衣裙,成了改革开放最早的时尚宣言。之后的《野山》《本命年》等作品也无一不引发着大家对于社会变革、个体命运以及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
为了演好《野山》中的角色,刚刚大学毕业的岳红在读完贾平凹的原著作品后,跟随剧组一头扎进了陕西的农村生活里。在拍摄间隙,她一边帮着老乡带孩子、挑水做饭,一边细细体悟,把握角色。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岳红很庆幸自己能够在这些优秀影片的滋养中成长。她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做艺术的人非常需要保持内心的纯净,要能看得见风景、闻得到花香,要保持创作初衷,砥砺前行。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这次招生共有超过万人报名,最终共录取159人。其中,张艺谋年龄最大,28岁破格录取摄影系,陈凯歌则顺利进入导演系。多年之后,法国《电影手册》将这次招生评选为20世纪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正式崛起。
“我们想表现天之广袤,地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
《黄土地》作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新潮电影,彻底颠覆了中国电影传统叙事与影像的关系,开拓了中国电影的新局面。
1984年,张艺谋在山东高密种下100亩红高梁,高梁红了,一部充满生命力量的《红高粱》也诞生了。它像一把熊熊烈火,烧成了柏林金熊奖台上的东方火炬,堪称是中国电影登上国际舞台的“创世纪”。
当千禧年的钟声撞响,新一代电影人接过带着体温的场记板。从1949年到2000年,半个世纪,光阴流转,中国电影人始终是时代洪流中的执灯者,他们在废墟上重建美学信仰、唤醒文化基因,面对市场化浪潮坚守艺术良知。他们留给历史的不仅是银幕上的光斑剪影,更有一份跨越半个世纪的答卷:如何用影像书写时代,以真诚为历史存档。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