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5日,电影《流浪地球3》宣布开机并发布首张概念海报,宣告这场跨越星河的“流浪之旅”再度在青岛东方影都启程。郭帆导演的3部“流浪地球”都选择在青岛东方影都拍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电影之都”的硬核竞争力。
从绿幕转虚拍、动捕技术革新、穹顶光场扫描系统、AI全流程赋能等集成应用,不仅成为国产大片的“技术母体”,更进一步改写影视制作的底层逻辑——
硬核科技打造中国电影“未来片场”
4月15日,电影《流浪地球3》宣布开机并发布首张概念海报,宣告这场跨越星河的“流浪之旅”再度在青岛东方影都启程。郭帆导演的3部“流浪地球”都选择在青岛东方影都拍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电影之都”的硬核竞争力。
放眼国内近百个大型影视基地,青岛东方影都堪称智能拍摄体系最完整、数字资产体系最高端、拍片流程管理最成熟的基地之一。
在青岛东方影都的荣誉墙上,乌尔善、郭帆、路阳等中国本轮电影产业技术升级的先行者均“榜上有名”。青岛东方影都正以一系列突破性技术重新定义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标准,从绿幕转虚拍、动捕技术革新、穹顶光场扫描系统、AI全流程赋能等“硬核”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不仅成为国产大片的“技术母体”,更进一步改写影视制作的底层逻辑。
通过“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标准输出”的路径,青岛东方影都构建起影视制作全周期的硬核科技生态,推动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进入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新纪元。
“硬核”特效,虚实融合
“我们这里可以为电影特效提供全周期的服务。”工作人员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青岛东方影都“中国科幻大片摇篮”美誉的名副其实。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占地2500亩,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和32个多功能置景车间,配以先进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水下制作中心等,一直践行着“科技影都,筑梦东方”的核心价值观,履行着“引领电影工业,讲好中国故事”的行业使命。
在虚拟拍摄领域,青岛东方影都配备全球领先的LED虚拟技术,搭载实时渲染引擎,支持“所见即所得”的虚拟拍摄。“大幅减少后期制作压力。”这是影片制作团队负责人最直接的肯定,“从科幻片渲染宇宙背景,到史诗片里演员与虚拟环境实时交互,特效配置可以大幅度减少拍摄成本,提升镜头连贯性。相较于传统绿幕拍摄,虚拟制片减可少穿帮风险,缩短制作周期。”
在动捕领域,青岛东方影都的动捕技术集群可以通过镜头光学动捕阵列与传感系统实现对精细动作的局部捕捉。其中,动捕棚可以达到从可视化剧本到生物角色细节捕捉等多种效果,比如,小提琴演奏家的手指精细动作都能被全方位捕捉。以影片为例,《刺杀小说家》中的“赤发鬼”是一种虚拟生物,动捕技术可以通过标记点捕捉细微的肌肉颤动,生成皮肤纹理,让这一虚拟角色栩栩如生;《封神》三部曲则利用动捕技术呈现神话生物,实现“真人+CG角色”的无缝融合。而“穹顶光场”是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微米级超高精度系统,在这里,人脸数字建模技术得以提升,可以完成角色的减龄、增龄,让电影角色的“换脸”更加便捷。
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微米级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 王雷 摄
近年来,突飞猛进的DIT技术在青岛东方影都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能够实现从拍摄到后期数据的无缝衔接:5G传输、云端存储、实时备份……各种拍摄素材可以确保在多个影棚之间形成安全分享。以《流浪地球2》的拍摄为例,DIT团队日均处理的数据可谓“海量”。然而,DIT技术的应用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效能:实时监看系统同步调整画面参数,协调4个国家拍摄团队的内容无延时出现在剪辑工序里。
而这一切无不得益于青岛东方影都在建设之初构建的高速网络系统。在这里,实时云端备份与多终端调取并非难事,多影棚、多国家背景的影片拍摄可以同期处理,就像是在高信息流的境域里拍摄电影。有电影人这样评价过青岛东方影都:在这里,看见中国电影的“未来片场”。
“硬件”革新,匠造精神
在全国近百家影视基地的竞争中,青岛东方影都的“筹码”是什么?在新技术、新硬件的先行先试中取得了“身位优势”,在机械化设备与物理特效结合的拍摄领域占据了“优势生态位”。
Titan运动控制机械臂就是青岛东方影都的“先行先试”之一。《流浪地球2》中,著名摄影师刘寅操控的就是亚洲首台Titan运动控制机械臂。这一设备的功能表现在:可以实现复杂运镜轨迹编程,精度达0.1毫米级;可以完成高速旋转、低空贴地等高危镜头拍摄,减少人工操作风险;支持多轴联动与实时动态调整。《封神第一部》中的“质子团训练”场景,就是机械臂以摄影师难以做到的横向移动拍摄出的,并配合物理特效得以完成,增强了动作戏真实感。
希娜魔夫团队研发的“骨骼+肌肉+仿生皮肤”复合结构机械装置是物理特效领域的佼佼者。
走进希娜魔夫工作室,从毛发到动作高度还原的小狗、仿佛从竹林走出来的熊猫、悬挂在半空的外星生物,无不让观者大开眼界。“柔性硅胶、3D打印等技术模拟生物表皮的弹性,在电影里高度还原了生物角色,而机械仿生生物的‘全物理驱动’也赋予了导演极大的物种角色宽度。”希娜魔夫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研制的多用途六轴平台可以模仿飞机、太空船的运动,通过编程实现晃动、加速、运动和震颤,从《流浪地球》到《危机航线》,六轴平台在太空戏份、打斗戏份里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影视置景和道具制作领域,著名置景师钟剑伟和他的永誉传媒在青岛东方影都完成了多项创举。
《流浪地球2》里的太空电梯外景以及“歼20-C”“黑鹰”战机都是出自钟剑伟的永誉团队,而他在古建筑、古装道具方面的研究也为众多大片的拍摄提供了助力。
以传统工艺、机械与实景重燃电影工业的“匠人精神”——青岛东方影都的特效团队为影片提供了“低成本高质感”的解决方案,从高精度编程拍摄、机械仿生、微缩模型到动态物理特效,一个个团队构建了电影全链条技术体系,推动中国物理特效不断提升至新高度。
“硬派”探索,拥抱科技
如今,历经《封神》系列到《蛟龙行动》的探索,“硬核”科技在青岛东方影都已经形成拍摄体系,主创团队无需辗转各地,就能在青岛“一站式”完成各种影像拍摄探索。
在青岛东方影都,亚洲最大水下制作中心、“帧享”数字影棚是业界的“顶级配置”。前者支持恒温泳池级水质与紫外线杀菌系统,前不久上映的《蛟龙行动》就在这里完成水底戏份拍摄,实现了海底画面的沉浸式呈现。后者可以集成高水准动捕技术,支持实时渲染与虚拟场景合成,特效大片的制作效率显著提升。
郭帆、路阳等导演是电影拍摄新技术的爱好者,同时也是新类型电影的创作者,他们也推动了特效技术在青岛东方影都的与时俱进。
《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青岛东方影都配备了“精加工车间”。在这一“车间”里,道具制作通过3D打印等技术完成,即便在观众看不到的道具铭牌上,蚀刻的字符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编号都有依据,经得起推敲——科技与匠心结合,成就了大片的丰富细节。
随着AI技术与电影的深度结合,文生视频引擎已经能够拍摄动画电影,而青岛东方影都也在积极探索这一影视科技前沿。
去年10月,青岛电影学院研发的JINXIANG·AI系统平台在东方影都发布。该平台集剧本编辑、音视频生成、社区互动于一体,不仅是对技术的勇敢探索,更是对影视制作流程的深刻变革。由AI平台进一步向制片管理、成片流程发展,实现从剧本预演到特效合成的全流程AI辅助创作,为电影工业化提供新范式。
意识到未来电影科技的发展趋势,青岛东方影都与高校联手打造虚拍课程,赋能电影教学,帮助未来导演快速掌握工业化创作思维。
“AI时代,电影导演不仅要掌握电影美学和拍摄风格,同时要具备虚拍技能和AI应用理念。青岛东方影都的电影实践将在推动导演教育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方面继续探索。”有电影人指出,这座以“科技”为核的影视基地,将以全产业链生态和持续迭代的技术底座,推动中国电影向世界级工业标准迈进。在未来,从影棚升级到AI应用落地,在青岛,对电影科技的探索将不仅赋能《流浪地球》《封神》等标杆项目,更将通过标准输出推动中国电影向全产业链工业化跨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来源:青岛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