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前天在京举行。这场行业峰会汇聚政产学研各界“最强大脑”,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为主题,在政策解读、项目发布、思想碰撞中,正式拉开中国电影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全新序幕。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前天在京举行。这场行业峰会汇聚政产学研各界“最强大脑”,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为主题,在政策解读、项目发布、思想碰撞中,正式拉开中国电影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全新序幕。
发布“北京成果”
活动现场,五位来自头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陆续登台,发布五大展现电影与科技融合的“北京成果”。从内容创作到制作流程,从文化传承到工业升级,技术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重构产业逻辑的核心驱动力。博纳影业打造首部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昆仑万维发布全球首个AI音乐推理模型“Mureka O1”,倍视传媒系统展示AI在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中的全链条应用,北京电影学院与生数科技联合推出“超高清中国元素影像生成大模型”,吉林动画学院发布“智能仿生技术”,充分展示了影视科技融合的最新图景。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电影事业在创作生产、宣传发行、消费市场、艺术教育、产业研究等领域有着深厚积淀与优势资源,各项产业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北京电影备案立项775部,成片240部,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17部京产电影票房过亿,占全国55部过亿国产影片31%。北京注册运行的影视企业有11000余家,有300-500家年度票房排名前50影片的出品企业。
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2400+,占全国近一半。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位列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16家在京单位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
成为“梦工厂”“试验田”
北京是电影创作的“梦工厂”,也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近年来,北京市充分调动各种政策手段,积极优化行业生态、激活市场资源、搭建交流平台,不断推动电影行业在创作生产和融合创新上出新出彩出成果,努力建设人才荟萃、创作活跃、市场繁荣的国际影视高地。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分别就北京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支持电影产业技术升级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发布和解读。
2024年2月,《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重点聚焦“创作引领、创作扶持、技术创新、摄制服务”,鼓励生产更多主流题材和体现主流价值,具有价值引领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优秀作品;加大创作资助扶持力度,每年增加2亿元用于支持优秀项目创作生产;推动更多技术含量高、创新优势突出的影视基地建设,鼓励影视剧组在京拍摄和制作。
2024年11月,《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出台,进一步明确未来5年发展方向。重点聚焦影视、网络视听、演艺、出版、文旅、文博、媒体融合等7个领域,带动文化产业实现结构优化和业态创新。
今年1月,《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从技术融合创新、文化设施升级、标杆应用落地、生态创新发展4个维度出发,预期到2027年底,突破一批融合创新技术、实现5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10个以上科技赋能文化标杆应用场景,促进1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建设一批融合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切实推动文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不断优化扶持精准性和产出效益,北京影视摄制服务机制不断完善……这些推进影视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保障。
推进新时代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正在用科技打造影视行业的“超级引擎”。展望未来,北京将继续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越、包容和开放的创业土壤,催生更多先进的融合创新成果、更多激荡人心的优秀作品,为电影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北京力量。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