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相册·周恩来的故事》:打开一扇记忆之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3 04:25 4

摘要: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微纪录片《红相册·周恩来的故事》,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讲述了周恩来从出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个故事。创作团队侧重于从生活场景出发,

作者:张延利(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微纪录片《红相册·周恩来的故事》,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讲述了周恩来从出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个故事。创作团队侧重于从生活场景出发,每集以“相册”为引线,从珍贵的一手资料中寻找素材,把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鲜为人知的人生片段,浓缩到6至10分钟的讲述中,让真实生动的伟人形象跃然于影像之上。该片以碎片化的讲述拼贴出周恩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呈现出伟人与时代互相成就的壮丽史诗,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内容选择上,创作团队着力突出能体现周恩来性格和品质的关键词,即“磨难”“大爱”“温情”。《两位母亲》《劳山遇险》《生死长征路》《弯曲的右臂》等分集围绕“磨难”的关键词展开,讲述周恩来少年丧母,一生20多次历险,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黄埔岁月》《红岩记忆》《联结世界的桥梁》《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隐蔽战线总指挥》《周公确有吐握之劳》等分集以“大爱”为关键词,展现他胸怀对党、国家、民族的大爱,在关键时刻从不退缩、勇于担当的品质;《革命家的爱情》《丧亲之痛》《我是江浙人》《亲爱的周叔叔和邓妈妈》《姓张的朋友》等分集则围绕“温情”这一关键词展开,通过细腻呈现周恩来与邓颖超相濡以沫的革命爱情、对亲友的深厚情谊、对普通群众的真挚关怀,彰显这位伟人身上温暖而富有魅力的人性光辉。微纪录片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多角度还原历史真实,从观众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中捕捉细节,并进行艺术提炼、重组,拼合成一幅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的伟人画像,让崇高理想与人间烟火在小屏幕交相辉映。

在叙事手法上,该片跳出了文献纪录片擅长宏大叙事的惯性思维,以日常化、情景化叙事将观众带入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现场。比如,《丧亲之痛》分集以父亲的照片开篇:周恩来皮夹子里放着一张照片,背面写着“爹爹遗像”四个字。当镜头缓缓推近照片背面的字迹时,观众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周恩来的坚忍和深情。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很多,都以情感为纽带、以细节为载体,通过日常物件的符号化呈现,构建起观众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连接。此外,创作团队还深谙“微叙事”法则,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构筑起完整的叙事结构。每集开篇犹如打开一扇记忆之窗,中间精心设计故事悬念与情感反转,结尾则留下悠长的历史回响,在起承转合间暗藏叙事巧思。这种独特的叙事艺术,让历史人物不再抽象,而是可感知。

微纪录片《红相册·周恩来的故事》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挖掘独特的红色史料优势,运用新媒体讲好领袖故事的最新成果。节目所依据的文字和影像,均是建立在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周恩来研究处40余年开展周恩来生平思想编研工作基础之上。创作团队凭借对党史文献资料的精准把握和娴熟运用,从海量资料中凝练“点”状素材,萃取亮眼吸睛的精华进行故事化改编,不仅做到了权威、准确、专业,更以创新性的艺术表达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趣味性观看需求。这种探索为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创作提供了“以轻驭重”的叙事范式。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3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