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首场大师班开讲 导演贾樟柯回望《山河故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2 17:21 3

摘要:“很多人说我的电影里最喜欢《山河故人》,这让我很震动也很受鼓舞,因为它有一个中国式的情感故事。当你在大银幕上忠实地呈现一种真挚的情感,它会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甚至可能比作品产生的时代更容易被理解。”昨天,导演贾樟柯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上跟观众约定,

忠实呈现真挚情感就会被理解(主题)

北京晚报记者 袁云儿

“很多人说我的电影里最喜欢《山河故人》,这让我很震动也很受鼓舞,因为它有一个中国式的情感故事。当你在大银幕上忠实地呈现一种真挚的情感,它会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甚至可能比作品产生的时代更容易被理解。”昨天,导演贾樟柯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上跟观众约定,希望今年初雪时能重映《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创作来自亲身经历

这场大师班以“山河回望,再见故人”为主题,嵌有贾樟柯的作品《山河故人》。影片上映于2015年,片中最后一个段落设定的时间为2025年,与当下时间形成了一种重叠的巧合。

谈及创作初衷,贾樟柯说,这部电影之前,他作品里的时间都是短时期的、当下即时的反映。2014年他44岁,产生了用电影展现一段较长时间的想法,“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究竟会面临哪些生命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比如生老病死,人会怎么样改变。”他希望通过大跨度时间来观察人与社会,获得一种整体性的感知。《山河故人》从此开启了贾樟柯大时间跨度的三部曲,才有了后来的《江湖儿女》《风流一代》。

具体到《山河故人》的创作动机,贾樟柯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他有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朋友,因为生病,去找不同人借钱。“当你看到一个生活在困境里的人一家一家找人、解决问题时,我觉得那不仅是他的辛酸,也是我的心酸。”贾樟柯说,在艰难的情况下要生存下去,是一个沉重且无法回避的话题。

另一个故事,是贾樟柯头一次在公开场合与大家分享。片中女主角的父亲在异地去世,她把父亲送回家,这一幕来自贾樟柯本人真实的记忆。“我父亲就是在异乡去世的。我跟我姐姐坐急救车,开了9个小时,开到我的老家,那是我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候。拍摄时,它是我内心最隐秘的一块,也是这个巨大的情感动力让我完成了这部影片。”

■ 看完短剧更想拍电影了

《山河故人》用三种不同画幅区分年代;《江湖儿女》探索不同影像材质,影片结束在一个监视器的影像中;2024年上映的最新作品《风流一代》则是一部类似档案的“数据库电影”,运用了长达20年间拍摄的影像素材。相对于被讨论更多的故事与人物,贾樟柯在影像形式上的追求从未停步。

贾樟柯认为,电影画幅本身的美学就能起到很大的叙事作用。比如《山河故人》刚开始的场面调度很密集,空间是拥挤的,人和人之间的互动非常热情;影片结束未来时用了宽银幕,影像里除了主角,周围很少有人。这一变化表现了人际关系从亲密热烈到疏离孤独,更好地传递了时代情绪氛围。

“在影像的使用上,我一直非常自由,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不同的材质。”贾樟柯透露,《江湖儿女》最后一个部分他曾尝试用竖屏手机拍了很多,最后都剪掉了,因为“有些具体的技术困难”。“竖屏确实很活泼,但(和前面比)它有点失衡。”他说,现在我们大量看竖屏影像,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过,当被问及今后是否会尝试拍短剧时,贾樟柯笑着婉拒了:“我倒是看了不少短剧。看完短剧,我觉得更应该拍电影了。”

■ AI无法取代现场拍摄的乐趣

作为距离高新技术极近的电影导演,在贾樟柯看来,AI等新技术产生之后,世界的运行方法、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叙事的变化。“如果让我描写它会往哪儿变,我不知道。对我来说,《风流一代》就是我目前能够看到的样貌。”

具体到AI的使用,贾樟柯更关心AI影像生成问题。他去年底用AI拍摄了一个短片《麦收》。创作《麦收》时,他曾跟合作伙伴说,他不会将就目前的AI技术,也就是说,不会回避AI的弱点去制作一部说得过去的影片。他希望测试目前的AI能不能完成最传统的叙事。

“我在短片里要设置一个山西的村庄,结果生成的空间永远是广东的村庄,有的建筑一看就是潮汕的。我们不停地生成,结果一个星期出来的全是潮汕农村。这说明数据模型里面缺少北方农村的素材和数据,所以它就产生不了。”贾樟柯说,AI始终要“依托数据”,因此原创性不足。“无论采集到的是照片还是活动影像,我们都是在处理二手材料,即使AI生成的是一个崭新的影像,视觉元素基本都是二手材料。”

贾樟柯预测,未来使用AI拍电影会是一种个人选择,但他依旧无法抗拒拿着摄影机走进真实的世界,在他心中,这种乐趣AI无法取代。“至少对我个人来说,绝大部分会保留真实拍摄,因为我喜欢现场,我喜欢真实地去看这个世界,把它捕捉下来。”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