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计划由正午阳光发起,是一项短片扶持计划,作品时长均在15-30分钟之间。其风格各异,涉及武侠、科幻、悬疑等多种类型,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主旨立意,都可圈可点。
近日,第二届“光合”计划的8部短片跟观众见面。
这一计划由正午阳光发起,是一项短片扶持计划,作品时长均在15-30分钟之间。其风格各异,涉及武侠、科幻、悬疑等多种类型,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主旨立意,都可圈可点。
看完这8部作品,我觉得完全可以视之为一种另类的横屏微短剧。
精品化是今年微短剧行业普遍关心的议题,这批短片视角多元,对微短剧的创作很有启发性。特别是在“爽感”之外,对内容的拓展更具现实主义倾向,关照现实,传递了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微短剧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有助于行业向着精品化方向迈进。
向内反省亲子关系
不强求“爽感”,却能吸引人看进去,是这批短片的共同特点。看重人文关怀,讨论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亲子关系与代际沟通问题,在这些入选短片中占了很大比重。
比如《福生一日,哟》就围绕代际沟通做文章。福生退休后倍感孤独,但女儿在国外,他想去看望女儿,谁知父女之间竟起了争执。为了自我排解,他参加了一个老年旅行团。
短片采用双线叙事,明线是旅行团遭遇的各种经历,暗线则是父女关系的和解。在一明一暗之间,亲情的甜蜜和苦涩尽在其中,很有催泪效果。
《春天与腐烂》具有鲜明的女性视角。三代母女之间存在隔阂,想要出国留学的女儿,想要给外婆治病的母亲,这里有金钱的矛盾,也有家人间的不理解,可随着外婆的去世,两代人实现了和解。
外婆做的柚子饼,成了联系三代人血脉的纽带和符号。大量富有诗意又有象征性的镜头,让这部短片情感内敛,同样是两代人和解,它比《福生一日,哟》更加含蓄。
《龙溪镇驯龙高手》则是谈父子之间的关系。一面是待业在家的儿子,一面是为传承非遗舞龙的父亲,父子之间的矛盾在于互不理解。
最终传统文化成了穿针引线的工具,儿子主动帮助父亲给舞龙上色,在和解中完成了文化的代际传承。
《语言训练》的故事就比较简单。生病的父亲需要康复训练来恢复听力,而围绕戴不戴助听器的问题,父子二人展开激烈争吵。吵而不闹,它用幽默的手法展现父子关系。
《无处安放》笔调现实,算是入选作品最沉重也最现实的一部短片。一边是老伴去世需要购买墓地,另一边是儿子结婚想让父亲出钱购置新房,夹在中间的是一个经历了丧偶之痛的老年人。
“地势高,坐北朝南,这种位置已经不多了”,同样的台词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老人看墓地和看房的时候,生与死就这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连接。
大量的回忆镜头穿插在老人的情感抉择中,专业且克制,煽情而不滥情。给足细节的同时又点到为止,看得人一声长叹。
向外借鉴多元融合
除了向内求索,以情动人之外,还有几部短片向外借鉴,在形式上做到了创新表达。
在《不,讲究!》这部短片身上,观众可以看到《心迷宫》《疯狂的石头》这类电影的影子,多线叙事、黑色幽默是两个非常有概括性的标签。
上门收债的江湖大哥,强迫症犯了主动帮人收拾房间;冒充交警偷车的小伙,转头就遇上了真警察……短片内容荒诞,充满笑点和“烧脑”感,片中各路人马轮番登场,看似都是“讲究人”,其实根本“不讲究”,都是欲望的奴隶。
《四娃与小月》谈死亡教育,却别开生面地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戏外是病榻上的爷爷给孙女讲故事,戏内则是爷孙二人闯荡江湖。
武侠并不是简单沦为背景板,打戏的调度设计很有创意。观众跟随片中人物在戏里戏外穿梭一圈,可以感悟生命轮回,参透死亡的真谛。
《穿越疆谷的声音》的故事主线很简单,小女孩渴望学习“呼麦”艺术,最终实现梦想登台表演。但内容却极为丰富,短短十几分钟,既展现了“呼麦”的魅力,也呈现了一段感人的父女情谊,甚至还有科幻元素。
微短剧精品化的四点启发
细品这8部短片,对于横屏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都有所启发。
关注社会现实,链接社会价值,是创作者不能回避的命题,也是这批作品对微短剧精品化的第一点启发。
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两代人之间的代际沟通、衰老以及死亡,都值得深入探讨。
8部短片里有5部涉及到以上话题,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创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捕捉。微短剧的“爽感”很重要,可人文关怀同样不能缺席,想要多出精品,这个短板必须补齐。
何况,中老年人本就是微短剧的重要受众,银发题材也已在微短剧中大放异彩。与其在相同的叙事中卷生卷死,不如换种写法。
通过语言突出地域特色,形成“方言+地域”的亮点,吸引方言区观众的同时突破语言壁垒,是微短剧精品化的第二点启发。
《无处安放》里用的是上海话,《龙溪镇驯龙高手》里用是四川话,《穿越疆谷的声音》里有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这些都不妨碍其他地区观众来欣赏这些作品,方言非但不是障碍,反而成了极有辨识度的记忆点。
想要实现类型创新,既要向内求索,更要向外学习,这是微短剧精品化的第三点启发。
向外学习,是跳出微短剧的舒适圈,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在听多了长剧要向微短剧学习的讨论之后,逆向思考,微短剧是否也能从长剧中汲取经验?像中剧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适当学习长剧类型,《不,讲究!》的借鉴就很成功。
变单一元素为复合创作,像《穿越疆谷的声音》讲追逐梦想,主题是老生常谈,可加上科幻元素,化腐朽为神奇,就让重复的题材有了新意。
传统文化大有可挖掘的余地,这是微短剧精品化的第四点启发。
传统文化是微短剧在题材创新上的突破口,也是创作者应该在未来发力的重点。《穿越疆谷的声音》里主打蒙古族呼麦艺术,《龙溪镇驯龙高手》里有舞龙的元素,表现效果都不错。
今年年初,广电总局启动了“微短剧里看非遗”的创作计划,有了官方背书,微短剧在这方面的创新将会获得更多便利,借助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为微短剧质量的提升赋能。
创作者倘若能践行这四点启发,那么微短剧精品化的探索之路想必能走得更加顺畅。
【文/忠犬七公】
The End
来源:独舌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