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元电影票‘刺痛’普通家庭:全班观影独缺一人,无奈又心酸?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09:18 2

摘要: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男的家里都没有钢琴,那你跟他做什么?”这话听着,似乎把钢琴当作了衡量家庭消费水平的标尺,言外之意是,要是一个家庭连架钢琴都买不起,那其原生家庭大概率很普通,女孩子似乎就不该和这样的人共同生活。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男的家里都没有钢琴,那你跟他做什么?” 这话听着,似乎把钢琴当作了衡量家庭消费水平的标尺,言外之意是,要是一个家庭连架钢琴都买不起,那其原生家庭大概率很普通,女孩子似乎就不该和这样的人共同生活。

可细究起来,不少大学毕业后拥有高学历、能独立工作的女孩子,凭自己的能力,难道就一定能轻松为家庭购置一架钢琴吗?这种基于物质条件的比较,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在悄然滋生,只不过那时我们更多地将其看作校园里常见的攀比现象。

一张电影票引发的校园风波

每个年代的学生,攀比的 “潮流” 都有所不同。10 年前,拥有小天才电话手表的学生,那可是同学们眼中 “别人家的孩子”。

而如今,攀比之风已从单纯的物质层面,蔓延到了精神领域。就拿今年大热的《哪吒 2》来说,许多老师都感慨,开学后小学生们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几乎都围绕着哪吒的剧情。甚至有些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学生,在学校里遭到了孤立。

有位母亲就碰上了这样的难题。她刚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坐在地上大哭,一个劲儿地埋怨妈妈没带自己去看《哪吒 2》。妈妈无奈之下,只好妥协说周末带她去,可女儿却不依不饶,非要当下就去,瞧这架势,显然是在学校受了委屈。

小学生之间的这些嘲讽,或许并无恶意,但无疑给这位同学的内心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在评论区,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都是父母的错,质疑什么样的父母连一张 45 块钱的电影票都拿不出来,还觉得父母应该立刻弥补孩子。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背后更多体现的是普通家庭的无奈。这就如同 “双减” 政策实施时,许多家庭发愁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学校为此开展了延时服务。

因为家长们并不像孩子那般清闲,有些家长为了多挣些工资,甚至连年假都在外面打工加班。他们实在抽不出时间,带孩子去享受这些所谓的精神文化活动。在当下的一些普通家庭里,不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教育不好孩子。

不是说这个家庭真的拿不出 45 块钱,也许他们只是想把重心放在为孩子多攒些学费,或是做一些对家庭更具实际意义的事情上。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观念,就如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一样,各不相同,实在没必要因此就对家长横加指责。

正确看待家庭与孩子的责任

现今社会,一提到原生家庭教育存在不足,仿佛孩子就拿到了一张 “免责声明”,不管孩子发展得如何不尽如人意,都能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到家长身上。从这件因电影票引发的事情中,我们不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家长的教育方式或许确实有改进的空间,但他们身为成年人,还肩负着整个家庭的生计重担。与此同时,学生自身也并非毫无责任。笔者很欣赏一些具有质疑精神的同学提出的观点。

比如,有人就反问:难道班级里的小学生整天只知道谈论哪吒,就没有其他话题可聊了吗?仅仅因为没看过这部电影就被孤立,这恐怕不是家长的问题,而是学生自身格局不够大。

又或者说,在学习成绩都还没搞好的情况下,仅仅因为没赶上某个热点就如此在意,这样的学生能算得上合格吗?如果家长不理解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那确实是一种失职。

但要是学生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付出,在学校里不把学业当回事,最终没能考上 985、211 等好大学,父母同样有理由对他们感到失望,这也是为人父母的权利。要知道,是家长始终不放弃孩子,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付出,才有了孩子的今天。

所以,我们不应仅仅因为这点小事,就又把矛头指向家长的教育态度。况且,家长已经承诺周末会带孩子去看电影,让孩子放松一下。

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多一些理解与换位思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也要体谅家长的不易,如此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