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巷见证电影《两个小八路》与济宁的不解之缘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22 00:41 2

摘要:时光回溯到1943年,八路军某部独立三团的小通讯员孙大兴和卫生员武建华,为躲避敌人追击,来到敌占区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他们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外孙的身份,在刘集隐蔽下来。在一次侦察敌情的行动中,大兴巧妙地潜入敌人据点,摸清了敌人意图。然而,为保护情报,老

时光回溯到1943年,八路军某部独立三团的小通讯员孙大兴和卫生员武建华,为躲避敌人追击,来到敌占区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他们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外孙的身份,在刘集隐蔽下来。在一次侦察敌情的行动中,大兴巧妙地潜入敌人据点,摸清了敌人意图。然而,为保护情报,老范英勇牺牲,老靳也被捕。独立三团根据武建华送来的情报迅速行动,给予三岛中队歼灭性打击,最终两个小八路击毙凶残的三岛,又雄赳赳地行进在八路军队伍中。这是来自拍摄于1977年的电影《两个小八路》的一个故事桥段。而这部电影的部分拍摄地,就在济宁的竹竿巷。那年,电影里的小八路在洒过水的油光锃亮的石板路上反复摔倒的场景,成为许多老济宁人难忘的记忆。

风靡一时的小人书

如今,老济宁人吴东顺的书画店还开在纸坊街上,属于大概念上的竹竿巷组成部分,老人家对曾经的拍摄场景还依然记忆深刻,可当年那“太滑”的路已不复存在,不过这里还留存着拍摄水浒传《拳打镇关西》的记忆—另一部在济宁竹竿巷取景的影视作品。

改建之前的竹竿巷

竹竿巷紧邻济宁的老运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济宁曾经打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江北小苏州”。原来,经营竹业的客商专门去南方采购毛竹,将毛竹扎成竹筏,或绑在漕船两边运至济宁。大批漕运船队两边绑上竹竿,过闸时可避免船与闸相撞,即便相碰,竹竿也能缓解冲击力,保障安全;遇到风浪时,竹竿还能增加船的浮力,减少沉船危险。这些毛竹运至济宁后廉价销售,在运河南岸堆积如山,逐渐形成了竹业一条街,也就是竹竿巷。

改建之前的竹竿巷

随着竹业的发展繁荣,竹业店铺从竹竿巷延伸至临近的纸坊街、汉石桥和纸店街,形成了大概念上的竹竿巷。如今的竹竿巷,仍有几家竹器店,但经营内容已发生变化,更多是从外地批发竹椅竹凳,衡器也成为捎带经营的项目,从以前的手工杆秤发展到现在的电子秤。老板感慨生意一般。

在老济宁人的记忆里,“过去普通人家里哪家还能没有个竹筛子竹篓子”,竹器店都是南方那种铺面,一扇扇窄窄的门,早上取下晚上安上。巷道两旁大多是两层楼阁式铺面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前店后坊的建制,再加上地处运河边上,颇具江南水乡的灵动,因此得名“江北小苏州”。如今,这一带依然是济宁的城市腹地,虽历经岁月变迁,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竿巷的出现,是伴随着元代开凿运河应运而生的,自元代京杭大运河改道济宁后逐渐发展起来,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济宁著名手工业作坊区。前店后厂,下店上居的建筑格局,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是目前反映明清时期济宁商业概貌的典型街区,直接反映了济宁运河文化的特色,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1985年,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竹竿巷北端的东大寺,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改建后的竹竿巷

来源:文化人鲁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