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武训传》上映之初,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群众好评如潮,报刊热烈讨论,一时洛阳纸贵。
这部电影放在头条档目 是因为我想读者都看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和【六福客栈】我已经推荐很多次了
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动人,人物塑造鲜活。
它上映于50年代,但由于一些情况被禁了60余年,直到2012年才悄然解禁。
片中话题的尖锐和超越时代的预言性,如今再看依然无比震撼。
他就是今天的主角——
《武训传》
从上映开始,它就经历了毁誉参半的波折命运。
1950年,《武训传》上映之初,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群众好评如潮,报刊热烈讨论,一时洛阳纸贵。
在红极一时之后,由于某些人的批判,迅速遭到了全国性的猛烈批判,成为1949 年后第一部被“禁”的电影。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满清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直到2012年春,《武训传》才悄然解禁,而且在正版DVD的封套上含蓄地写着:供研究使用。
解禁后,有人曾这样评价《武训传》:如果没被禁,这电影在当时估计能拿奥斯卡最佳影片。
虽然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有些言过其实,但从故事的角度讲,武训的故事可以比肩《辛德勒名单》《肖申克的救赎》等一系列奥斯卡获奖故事片。
《武训传》的主人公武训是一名乞丐,原名武七,目不识丁,没钱没地位,却通过乞讨,兴建了一座义学。
他是中华历史5000年来,第一位以乞丐的身份编入正史的老百姓,目不识丁,穷困潦倒,却讨饭39年只为义学,被称为“千古奇丐”。
近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就是从武训兴办的义学里走出来的。
电影的开头是武训的童年,他出生于清道光年间的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因为在家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武七。
七岁丧父,只好随母亲乞讨为生。
虽然生活贫困潦倒,但读书一直是武七的梦想,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
终于,他拿着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兴高采烈的来到学堂对老师说:老师,我也要念书。
不料换来的却是嘲讽与谩骂,身为一个教书人却对孩子说道:“你这穷小子,怎么能到这里来呢?还不快滚开,你想偷东西吗?”
然后呵斥了一声“滚”,吓得武七摔出了门去。
这彻底浇灭了武七读书的念头,阶级之间的隔阂,就像一道玻璃幕墙,把乞丐武七彻底挡在了学堂之外。
祸不单行,回家后,他发现母亲也去世了。
邻居怕他伤心,安慰他说,母亲只是睡着了。
好心的张大娘看他一人孤苦伶仃,就把他收养了。
十几年后,武七长大了,在一个官僚家里做了三年长工。
三年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挑水、割草、喂牲口、犁地、推碾子……就像《芳华》里的刘峰一样干一切脏活累活。
他说,一个人做事情,总要凭良心。
但并非每个人都是讲良心的,在张大娘病重的时候,武七去找老板预支工钱。
武七在他家里干了整整三年,一年六吊钱,实际没有拿到过一分。
主人家并没打算把钱给他,甚至还在背地嘲讽道:工钱支完了,到哪找这么一个大傻瓜。
没错,他们欺负武七不识字,偷偷在账本上多记了两笔,硬说武七早就领过钱了。那是武七第一次感受到不识字、没文化的无奈。
眼看被欺负,自己却只能干瞪眼,他气得发抖:
你念书的,有钱有势,我是个干活的穷人。你欺负俺不认识字,咱大家做事要凭良心!
在武七维权失败后,他不仅没拿到一分钱,还被绑在房梁上毒打了一顿。
这顿毒打,让武七深受刺激。
他躺了三天三夜,没有吃过一口饭。
在睡梦中他梦到了一个地狱,一个满是穷人的地狱。
在那里,判官拿鞭子抽打他们,凶神恶煞的说:你们这些穷鬼、不识字的畜生、睁眼的瞎子!打你们下十八层地狱去!
梦醒后,武七觉醒了,他知道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他决定办学校,办义学!
那年武七才二十一岁,除了讨饭,他还到处卖大力,打零工挣钱……
可这么拼命要来的钱,他却都不花。都攒着,办义学。
是的,他最终成功了。
1887年冬天,在堂邑县县令的支持下,他筹建的第一所义学终于落成。
有些人跪下,丢掉的是尊严,而他跪下,却赢得了尊重。
后来他的善行轰动朝野,国史馆为他的事迹立传,他成了以乞丐身份被载入中国正史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
清政府还给他建“乐善好施”牌坊,赐名“训”,赏穿黄马褂。从此,武七才真正有了一个名字——武训。
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拥有极高声誉,他的声名还远播海外,感动了全世界。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被尊称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1951年2月,影片在上海和南京等地公映,叫好叫座。孙瑜带片进京放映,周恩来、朱德等出席观摩,评价甚好。
当时有一种论调认为,《武训传》“三观不正”,就是告诉被榨干的穷人不要抱怨,都去低三下四地要饭吧,要饭可以扬名立万!
全民开始批评武训的这种投降主义,他的墓被掘开,尸体被挫骨扬灰……
《武训传》的电影主创人员都受到了牵连,导演孙瑜遭到无数次抄家、批斗。
而武训的饰演者赵丹先是被抄家,然后又被捕入狱。
被关押5年后,赵丹出狱,那时他几乎失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武训被平反。
2006年,武训墓及祠堂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某中学的一次历史考卷中有这么一道题目:说出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在三百多份答案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武训。
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乞丐的形象虽然不美,但是那颗比金子还宝贵的心灵,应该在全社会熠熠闪光。”
他绝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