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点本身带有强烈的立场先决条件,判断一个观点应该从立场出发,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立场的体现,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下,自然有着不一样的观点。一段时间内,我们有意回避阶级叙事,因为我们想要回避阶级问题,然而事实上,这种阶级叙事本身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强调避免
观点本身带有强烈的立场先决条件,判断一个观点应该从立场出发,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立场的体现,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下,自然有着不一样的观点。一段时间内,我们有意回避阶级叙事,因为我们想要回避阶级问题,然而事实上,这种阶级叙事本身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强调避免,然而实际上无法避免,因为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生活本身。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叫《女侩子手》,本片是一部六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影片,影片聚焦了一个“女杀手”的故事,重点描绘了巴黎警方与女杀手之间的搏斗。一名妓女因为几起谋杀案被判处死刑,行刑者在执行完死刑后,便开始有了一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他将自己幻化为一个杀手,但是却碍于自己的身份限制,行刑者装扮成女人开始大杀四方。
他追杀的对象是那些被自己认为站在权威这边的人,而行刑者却无意间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反权威的形象。杀手不断地用街头谋杀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某一天,他遭遇到了警方的逮捕,逮捕过程之中发生激烈枪战,最终,行刑者败了,但与此同时,当他的真面目被揭开,他也用另一种方式彰显了自己的存在。
《女侩子手》讲述的故事很无趣,但故事的背后所展现出来的理念很有意义。女侩子手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一种对于权威的反抗,或者是对于显示秩序的一种叛逆。这就不得不让我们继续回忆一下新浪潮电影代表着什么了。
这场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法国开启的新电影运动本身代表的就是对于传统好莱坞电影在二战后,在欧洲大陆上攻城掠寨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本身带有着反权威的意义。反抗在于欧洲诸国的力量去对抗好莱坞的力量,反权威的意义在于新浪潮电影运动一定意义上启蒙或者是迎合了当时发生的全球范围内的左翼运动。两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这两个点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在本片中看出来真正的要义。行刑者本来是一个权威部门的职员,但是最后变成了一个异装杀手,其中的心路历程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影片中找到蛛丝马迹。当行刑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是否对于整个社会有益处还是有害处的时候,其心理变化已经形成,而这种成型的心理变化开始对于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反思。
因为引导行刑者发生变化的是被自己处死的妓女,因此,当行刑者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推翻自己之前的所有的生活关系,自己之前处决的是被权威部门判定的坏人,而变化开始后,行刑者处决的是被自己判定的坏人。
全球左翼运动开启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醒,原因就在于此,而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方社会的人们之前崇尚的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但是当现实与政府部门的承诺相悖的时候,人们就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本片中行刑者的转变。
这种转变在现实中是一种叛逆,叛逆的来源在于与当时的权威部门也就是政府对着干,且不说对着干本身好或者坏,就对着干本身来说,这就是一种反叛,这种反叛思想立场占据了主导,只有立场而没有对错豪华之分在这场反叛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行刑者是一个立场先行的人,因此也就能在后来被女友洞穿后说出来“我什么都不是,也没有名字,我只是一个开放的创口”。这句话。这句话就已经体现了行刑者的立场,当一个人立场先行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
这并不关乎对错好坏,只是一种思想的展现和讨论。这种思想就如同二十世纪的左翼运动和新浪潮电影运动一样最终都消失殆尽。然而留给观众的除了看似无聊的故事之外,或许思考更多一些。反叛本身代表着一种反权威,而反权威本身是不需要思考的,也不需要客观事实,而是需要一种自己认定的事实,因此,反叛是无法被说服的,只能被客观事实征服。当自己崇尚的一切都化为泡影之后,反叛自然会发生,而当反叛的一切以客观事实的形象矗立的时候,反叛自然也会消失殆尽。
当阶级分明之后,就有立场先行的条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鲜明的立场的。因此,本片中的反叛者即便是一个失败者也值得我们理解同情,因为他是一个践行自己立场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认知到自己的立场阶级的人。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随波逐流,每一次的行进总有人明白,总有人糊涂,糊涂的人经常有,明白的人寥寥无几。思考的罪恶源于混乱的常态。
……
你好,再见
来源:文化大师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