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常追剧、追电影的小伙伴,一般对电影的字幕会很熟悉,一般来说,出品人、联合出品、制片人会放在前面,导演、领衔主演、监制紧随其后。其中的导演、演员大家比较熟悉,但是监制是干什么的,知道的却比较少。
经常追剧、追电影的小伙伴,一般对电影的字幕会很熟悉,一般来说,出品人、联合出品、制片人会放在前面,导演、领衔主演、监制紧随其后。其中的导演、演员大家比较熟悉,但是监制是干什么的,知道的却比较少。
一部电影的成功,究竟谁功劳更大?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导演,还是幕后运筹帷幄的监制?看似是非黑即白的问题,其实答案并不唯一,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就像电影工业的“阴阳两极”——监制掌控商业命脉,导演执掌艺术灵魂。
商业大脑VS艺术心脏:职能的本质差异
1. 监制:电影的“项目经理”
监制是制作人的一个重要分身,他的核心任务是为电影“保驾护航”。从项目立项、融资到发行,监制需确保影片在预算内按时完成,并实现商业回报。简单来说,就是影片什么时候开拍、什么时候杀青、拍摄的进度如何等等,以及摄制组的支出总预算和电影制作的后勤保障,都有他们来负责。
例如,《阳光照耀青春里》监制饶晓志深度参与选角与剧本调整,甚至为新人导演曾海若搭建创作缓冲带,避免投资方直接干预艺术表达。
换句话说,这种角色类似于企业的CEO,既要懂艺术,更要懂市场,既要出“名”又要出“力”,“名”是在整个电影项目中,监制的名气够大,能够给影片起到宣传的作用,“力”是能够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中,给导演专业层面的指导。
比如:郭靖宇导演,在《打狗棍》《大秧歌》等剧中他就是导演,但是在《唐朝诡事录》里他就是监制,监制对于新导演来说,是一种互补,可以在名气上给新导演带来一些助力,也可以在艺术上给予新导演执导。
2. 导演:故事的“总工程师”
导演则是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的“魔术师”,是用镜头语言表达思想和诉说灵魂的人,是一部影片创作的核心。他们需要统筹演员表演、镜头语言和美学风格,简而言之,导演就好比项目负责人,用电影剧情和演员,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观众。
如《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沉船场景的极致追求,最终成就了影史经典。导演的权威性在拍摄现场无可撼动,但需在监制划定的预算与周期框架内创作。
权力博弈中的默契配合
1. 监制的“隐形权力”
监制虽说不被多少人知道,但权力却常被低估,他拥有更换导演的“生杀大权”。监制通常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介入,负责确定项目的可行性、预算控制、进度安排等等,在制作过程中,监制也需要协调好各方的资源,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在好莱坞体系中,监制甚至能主导创意方向。例如,漫威电影宇宙的监制凯文·费奇,通过统一世界观与角色联动,打造出全球票房超百亿美元的超级IP。而在中国,监制陈国富就曾助力《狄仁杰》系列,让商业性与作者风格具有平衡感。
2. 导演的“艺术主权”
导演的创作自由并非绝对。新人导演常需监制的经验扶持,这个时期的导演跟包工头差不多,组内的大小事都要管。包括演员、摄影、剪辑等都是为他服务的,导演可以支配这些人为自己的创作服务。
如饶晓志为《阳光照耀青春里》提供表演指导,帮助纪录片出身的曾海若适应剧情片拍摄。但成熟的导演如张艺谋、尔冬升、郭靖宇等,往往能通过票房号召力争取更多话语权,形成“导演中心制”模式。
爆款案例解码:双剑合璧的胜利
其实,不管监制和导演谁占主导,都是打工人,老板是出钱的,导演和监制都是干活的,就这么简单。但要想活儿干的漂亮,还是要多方面合作才行。
比如饶晓志在《无名之辈》中身兼导演与监制的双重身份,既把控黑色幽默的叙事节奏,又精准定位小镇青年的情感共鸣点,最终以3000万成本斩获7.9亿票房。这一案例证明,监制与导演的合一能最大化创作效率,用小成本获取大收益。除此之外,《流浪地球》的成功离不开监制龚格尔对科幻视觉体系的统筹,与导演郭帆对叙事硬核的坚持。监制在此承担了资源整合与技术落地的重任,而导演则专注构建末日逃亡的人性史诗。随着电影工业化程度提升,监制的职能正从“后勤管家”转向“创意合伙人”。开启了工业化体系的协同作战。与此同时,导演也在学习商业思维——张艺谋近年作品《悬崖之上》《满江红》均展现出对类型化叙事的精准驾驭。
“导演的选择是最高选择,但前提是作品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或许,电影的魅力正源于这种矛盾的统一,监制与导演的较量,本质是商业与艺术的动态平衡:监制为梦想买单,导演为灵魂赋形。而观众,永远是这场博弈的终极裁判。
来源:小田电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