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0日,国家电影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应对美升级对华关税答记者问。国家电影局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势必会令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好感度进一步降低。我们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选择,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我们
本报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4月10日,国家电影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应对美升级对华关税答记者问。国家电影局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势必会令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好感度进一步降低。我们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选择,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我们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引进世界更多国家优秀影片,满足市场需求。”
实际上,在此之前,从票房收入所反映的市场趋势来看,引进片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影片近几年在中国内地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越来越小。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时,好莱坞影片的中国内地票房份额约为38.7%,此后一路下降,至2024年仅剩15.1%;即使在引进片这一细分市场当中,好莱坞影片的份额也有大幅减少,2017年时的数据约为83.68%,2024年已不足七成。
值得关注的是,好莱坞电影在引进片当中的份额下降并非发生在疫情期间,反而是在疫情结束后开始大幅缩水。今年,国内已有两部与北美同步上映的备受关注的美国好莱坞影片,为《我的世界大电影》和《美国队长4》,但两部影片在豆瓣平台的分数均低于6.0分,这两部影片的市场反馈也是美国好莱坞近年来市场表现的缩影。
“好莱坞电影这几年在国内市场不卖座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内容质量出了问题。从市场供需的角度看,好莱坞电影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比如故事内容套路化、与国内观众有距离、难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等。”一位影院管理公司人士说。
好莱坞早已“丢城失地”
从过去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新冠疫情对电影行业造成了重大影响,2020年,引进片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份额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但从引进片这一类别来看,好莱坞电影的份额减少则是在新冠疫情结束后才开始的。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2022年,好莱坞电影在引进片中的份额分别为81.32%、83.22%、83.33%,与2020年之前的水平相当。但到了2023年,在国内电影市场大幅回暖之际,这一数据却缩水至74.07%,2024年时则刚过60%。
拓普数据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产业年报》(以下简称“《年报》”)显示,2022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以好莱坞为主的美国电影为27部,2023年增长至40部,但票房占比不升反降。而来自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影片数量在2022—2024年均实现了数量与票房占比的双增长。
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好莱坞影片内地市场观察》指出,目前,高票房表现的好莱坞影片绝大多数为头部IP的续集或衍生作品,但整体较前作票房有较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受众为亲子家庭观众的影片降幅更突出。
记者在统计过去十年中国电影市场引进片的数据时发现,在2014年及以前,中国内地市场票房排名前十的引进片均产自美国好莱坞,但从2015年开始,来自日本、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影片进入榜单,不断向上攀爬。例如2017年在中国内地公映的《摔跤吧!爸爸》拿下12.99亿元票房,是迄今为止的买断片最高票房纪录。
记者了解到,引进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买断片,也叫批片,由国内引进方从国外片商处买断,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内地的票房分成,这类影片多产自日本、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如2024年上映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以及2023年4月上映的《灌篮高手》均为批片。
另一类则是分账片,电影版权方按照事先商定的比例,基于影片的票房收入与中国内地的委托发行方进行分成,这类电影通常是美国好莱坞头部影视公司制作的大体量商业影片。
“通常来说,批片往往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提前释放口碑,风险较小,对于风险很高的影视行业而言,批片备受国内电影公司的青睐。”上述影院管理公司人士说。
《年报》显示,从2018年至2024年,批片占中国内地年度总票房的比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为5.4%,2024年为9.6%,相比之下,分账片的占比自2020年以来基本在12%上下浮动。特别是在市场表现低迷的2024年,批片的占比从2023年的4.9%跃升至9.6%,票房收入也从27亿元增长至40.8亿元。
“我觉得日韩、印度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的电影今后在中国都有进一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机会。亚洲电影市场正呈现多极化竞争态势,这种市场扩容不仅符合文化多样性原则,也在倒逼中国电影产业加速升级。今后在引进海外电影的同时,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市场生态体系,确保中国电影自主的原创能力与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做到适度平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教授冷凇说。
好莱坞失去中国观众需自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好莱坞影片在国内市场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在内容上与本土观众的情感共鸣越来越弱。
万达电影方面曾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引进片受众的消费习惯因疫情受到一定影响,加上部分进口片叙事手法传统,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以及国产片质量逐步提升,是导致引进片票房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
“内地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审美在过去十几年里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等影片给内地观众带来的视觉特效是非常惊艳的。后来是IP运营,好莱坞巨头们将动漫、游戏、文学著作搬上银幕,也领先于同时期的国产影片。”从事电影制片的金妍说,“但在最近这些年,观众越来越关注本土题材,主要原因是本土题材更能引发共鸣。”
“我认为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份额与票房收入下降,最主要原因实际上还是中国电影力量的崛起。从‘战狼’系列,到《红海行动》,再到《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东方神话宇宙建构的巅峰之作,以及国内观众特别青睐的喜剧电影,既有本土优势,也展现了中国自信,还有科技的赋能,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加速,引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和艺术化升级。”冷凇向记者表示,“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文化自信的觉醒表达,过去的崇洋媚外已经没有了,我们构建了中国自主原创的电影创作体系。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电影市场,中国始终秉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发展理念,既欢迎各国优秀电影参与交流互鉴,也将持续推动更多彰显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走向世界舞台。”
其二则是随着国产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国产影片在特效水准上也有了长足进步。无论是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的硬科幻视效升级与价值观的体现,还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背后数百家中国公司参与制作展示出的工业化制作实力与引发世界共情的中华文化,无一不证明好莱坞影片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已丧失此前的优势。
因此从票房对比结果上看,以往仅凭特效、IP号召力为卖点的好莱坞影片总是难以迈过10亿元的门槛,如2023年上映的《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银河护卫队3》《蜘蛛侠:纵横宇宙》《海王2:失落的王国》《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闪电侠》《惊奇队长2》《黑豹2》等,2024年上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功夫熊猫4》《沙丘2》《猩球崛起:新世界》等,创作内核和底层逻辑仍属于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或者带有美国视角的中国刻板印象标签,面对票房贡献越来越大的广大下沉市场观众,很难再创造出过往的票房成绩。
“实际上,东西方电影艺术的对话互鉴本质上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常态。回顾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美国大片,很多都是老式拳击、街头斗殴式的粗粝的动作片。中国功夫电影构建起了独特的动作美学体系并在全世界火爆之后,好莱坞电影开始借鉴了中国的武术功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好莱坞一直在学习中国,这也是东方动作美学文化输出的成功范例。”冷凇说,“当然,好莱坞大片有时候也带有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价值观,作为正常的影视交流没问题,但一旦过量,实际上对于我们自主的电影体系与信心的建立,都是有冲击的。面对全球化浪潮,我认为一方面要构建具有主体性的电影工业体系,通过技术革新与美学突破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需深耕本土文化沃土,建立从人才培育到创意孵化的完整生态链,在文明互鉴中创造新的电影可能性。”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