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热映影片都用“AI换脸”,真的那么神?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03:18 3

摘要:由《阿甘正传》原班人马打造的《此心安处》,是“阿甘”汤姆·汉克斯和“珍妮”罗宾·怀特时隔三十年的首次银幕重逢。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在片中采用实时生成式AI面部变换技术,将两位演员的形象进行精巧的年龄调整,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18岁时青涩的汉克斯和怀特,也能看到

文 | Sebastian

本周末的内地电影市场,将会迎来两部“久别重逢”的电影。

由《阿甘正传》原班人马打造的《此心安处》,是“阿甘”汤姆·汉克斯和“珍妮”罗宾·怀特时隔三十年的首次银幕重逢。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在片中采用实时生成式AI面部变换技术,将两位演员的形象进行精巧的年龄调整,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18岁时青涩的汉克斯和怀特,也能看到他们年过古稀的满头银发。

曾在内地斩获24.23亿票房,并成为2015年进口片内地票房冠军的《速度与激情7》,时隔十年将在大银幕重映。作为“速激”系列灵魂人物的保罗·沃克在2013年因车祸去世后,剧组通过其兄弟担任替身+CGI面部替换完成了他在系列第七部中未拍戏份,该片成功的让保罗在银幕上“数字复活”,成为这一技术在电影中实践的里程碑。

这两部电影,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AI技术如何悄然改写电影创作的边界——从让演员“冻龄”,到赋予逝者“重生”,影视工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

技术进化史

从“手工特效”到“智能换脸”

在AI技术尚未成熟时,好莱坞已尝试用传统CGI(计算机生成图像)实现角色减龄或复活。

2008年上映的由大卫·芬奇执导的《返老还童》,布拉德·皮特在片中饰演身体逆衰老的本杰明·巴顿,他的衰老倒序通过多层化妆与CGI结合完成,特效团队需手动追踪皮特面部的600个关键点,每帧渲染耗时90小时,整个工序完成耗时长达两年。

2016年上映的《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作为星战系列的外传,主创希望引入一些观众喜爱的经典角色来增加看点和传播度。片中不仅通过CGI技术重现了年轻版的莱娅公主,还复活了已故演员彼得·库欣饰演的塔金总督。

遗憾的是,由于莱娅公主的年轻形象是基于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新希望》的胶片扫描数据,原始素材分辨率仅2K还有划痕,导致团队需要用AI算法修复兵补全缺失的侧脸角度,但因数据量不够,最终仅能生成4秒有效镜头。

对于塔金总督的“数字重生”,特效团队通过扫描演员生前参演的32部电影,手动提取了478中表情肌肉运动轨迹,并找来动捕演员模拟其面部抽搐和口音细节。如此繁琐的“手工定制”使其单镜头渲染就要耗时三周,塔金总督出现的全部207个镜头耗资超100万美元,如此高昂的制作费用显然无法量产,使得该技术在一段时间里停留在好莱坞顶级制作中。

尽管存在局限,《返老还童》和《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依然为数字减龄和复活等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随着AI的迅猛发展,过去的逐帧雕刻开始被一键生成取代。

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郭帆的团队通过自主研发AI模型,将吴京减龄的单镜头处理效率提升了10倍,仅需少量关键帧即可生成连贯表情,特效成本压缩至好莱坞同类项目的1/5。

对比《双子杀手》中威尔·史密斯的数字分身需200人团队耗时两年、单帧成本5万美元,AI的优势显而易见。

《此心安处》采用专注于实时换脸和衰老特效的公司Metaphysic的生成式AI,通过实时分析演员瞳孔反光、皮肤血氧浓度等生物特征,在拍摄现场即时输出不同年龄的面部状态,将后期周期从数月压缩至零。

这种“青春魔镜”技术甚至允许演员即时调整表演,例如汤姆·汉克斯可同时观察68岁本尊与29岁数字形象的表演反馈,实现情感表达的精准迭代。

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爱尔兰人》耗费2亿美元为片中的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实现减龄,却因“年轻面孔下的衰老体态”遭观众诟病。反观《此心安处》,AI技术通过骨骼肌理模拟算法,同步调整演员身形与步态,解决了“数字冻龄”的肢体匹配难题。

颠覆与争议

技术如何重塑行业规则?

AI换脸技术如同一场席卷影视工业的飓风,在带来制作效率革命的同时,也裹挟着技术失控、伦理失序与法律滞后的风险,这场变革正将行业推向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技术失控主要体现在AI换脸技术可能导致的“恐怖谷效应”,即AI技术在追求完美的数字减龄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形象和表情的失真,导致观众观感的极大落差。

比较典型的案例如《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中的莱娅公主,虽然登场仅4秒,依然被指出眼神空洞、表情僵硬。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去年上映的《传说》当中,AI复原的27岁成龙被指“像戴着面具跳舞”。长期从事AI面部模拟和生成技术的专家指出:过度追求拟真会暴露算法缺陷,比如人类眨眼频率(8-12次/分钟)、嘴角微颤等细节仍难完美复刻。

如何在技术精度与艺术留白间平衡,成为创作者的新课题。

在斯坦福大学2023年的AI社会实验中,研究者构建了由25个AI角色组成的虚拟小镇,每个角色被赋予独特背景、日程和社交网络。实验发现,当AI角色在行为中保留5%-10%的「人类化偏差」时(如等待厕所时短暂徘徊、早餐烧焦后关闭燃气灶的延迟),观众对其真实感的评分显著提升。

《赛博朋克2077》的游戏开发团队引用斯坦福研究,在更新的游戏中为NPC添加10%的行为随机性(如偶发走神、重复无意义动作)。玩家调研显示,更新后NPC的真实感评分从6.2升至8.5,且更像活生生的人。游戏开发者坦言:“完全理性的AI行为反而显得虚假,适度混乱才是人性化的密钥。”

在伦理失序的问题上,诸如《速度与激情7》中的保罗·沃克、《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中的彼得·库欣,虽然他们在银幕上“数字重生”令人感动,但同样也会引发这是否是在“消费逝者”的争议。

为此,有的创作者坚持着创作伦理的底线,比如在《速度与激情7》中,剧组设立了严格的规则,仅使用保罗·沃克生前授权的影像,并由其兄弟担任替身提供动捕数据。导演温子仁强调:“技术应服务于艺术表达,而非消费逝者。”

同样,也有一些借由AI“复活”已故明星仅是为了商业诉求的。2024年,欧洲某品牌试图用AI技术让玛丽莲·梦露“代言”香水广告,通过分析其生前影像生成动态形象。然而,梦露遗产管理方以“违背其人格尊严”为由提起诉讼,最终迫使项目终止。

对此,行业需建立“技术使用授权链”,明确从数据采集到成片发布的每一步合规性。

华纳兄弟影业在演员合约中新增“数字形象库”条款,要求签约者授权扫描360度面部数据。但演员工会对此发起抗议,认为此举将演员降级为“数据包”,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每次使用数字分身需单独协商并支付额外报酬。

为了应对新的技术环境,中国《民法典》第1019条新增了“深度伪造侵权”条款,明确AI换脸需取得“面部生物特征与动态表情”双重授权。在2023年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AI生成内容需添加不可见水印,这些新条例和办法的颁布和实施,都对在AI时代的个人肖像权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

对于未来AI在影视行业中的展望,不仅局限在换脸技术,AI或将渗透影视全产业链:剧本阶段生成角色虚拟形象,拍摄中实时调整演员年龄,后期一键替换场景与服装等。不仅立足于创作,对于经典电影的“数字修复”,AI可自动补全破损画面,甚至为黑白片上色、为无声片配音等。

AI换脸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让电影造梦的边界无限延伸,也让伦理与法律的挑战愈发严峻。

正如《此心安处》所隐喻的:技术终须服务于人性,而非凌驾于其上。当银幕上的汤姆·汉克斯跨越百年时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算法的胜利,更是电影人对艺术本质的坚守——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

/ MORE/

国家电影局就电影方面应对美升级对华关税答记者问

为3000万人发声,这样的电影值得点赞!

《水饺皇后》领衔多部新片定档五一档!

他为《哪吒》系列太乙真人注入灵魂!

2025清明档圆满收官!

《不说话的爱》张艺兴挑战出演聋人父亲

揭秘《哪吒2》海外版本制作背后的门道!

清明、五一档电影片单在京发布

直播与文旅的双向奔赴,将去向哪里?

网络主播综合评价项目正式启动

更多电影资讯、独家专访、行业动态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