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默片是另一种浓缩的电影语言”。从电影诞生到发展为有声电影,中间时隔30年。在这30年间,诞生了无数“默片”,但这并不妨碍默片时代诞生诸多经典影片,甚至完成了从记录风景到讲述故事的影像叙事变革。时至今日,虽然声音已经成为电影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但仍旧不断有影片
“默片是另一种浓缩的电影语言”。从电影诞生到发展为有声电影,中间时隔30年。在这30年间,诞生了无数“默片”,但这并不妨碍默片时代诞生诸多经典影片,甚至完成了从记录风景到讲述故事的影像叙事变革。时至今日,虽然声音已经成为电影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但仍旧不断有影片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致敬默片,或者甚至延续默片时代对影像的纯粹表达。
正如从去年到今年,就有动画片《机器人之梦》《猫猫的奇幻漂流》在“无声”地呈现影像的魅力,且备受全球影迷观众的喜爱——在喧嚣的、充满噱头的商业电影充斥着大银幕之际,或许电影回归它最初的状态,反而会更加迷人吧。
无声是一种
简单与直白的光影告白
2025年的奥斯卡获奖名单上,拉脱维亚动画《猫猫的奇幻漂流》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不少观众称之为“黑马”,但其实《猫猫的奇幻漂流》早在奥斯卡金像奖之前,就斩获或提名包括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动画长片在内的众多奖项,而之所以还是被称为“黑马”,或许因为它不仅是一部品质绝佳的动画影片,更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影片——影片全程没有一句对白。
年轻的导演金兹·兹巴洛迪斯称,“不擅长写对白,所以影片里的动物角色都不会开口说话,也不需要旁白和字幕卡,这是人类语言缺席的世界,一部彻底的默片。”《猫猫的奇幻漂流》讲述在大洪水来临之际,一只黑色猫猫在洪水中搭载一条小船,遇见水豚、狐猴、猎狗等动物,又与它们离散,经历危险也享受旅程,没有目的地,只有绚烂的生命痕迹。就像导演所说,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反派”,如果一定要界定“反派”,那一定是没有任何生物个体能抵抗的、毁灭性的自然之力。
让动物回归动物世界、让时间成为生命的见证是这部影片的本质。或许正因为如此,没有对白的设定让影片更纯粹,观众才能真正抛开所有的“干扰”,好好欣赏这一场生命与自然交织而成的最美风景。这不免让人想起当年颇有奇趣的影片《火之战》,这部讲述原始人认识火、使用火的影片,为了真实再现原始人不会说话的场景,也最终选择全程无对白。用无声展示自然的简单纯粹与宏大磅礴,不仅是剧情片触动人心的“杀手锏”,更是众多自然纪录片所采取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纪录片中备受青睐的作品《天地玄黄》——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国家,从远古到现在,从猿猴到人类,从浩瀚沙漠到宗教礼拜,从广袤天地的震撼到婴孩单纯的微笑,导演罗恩·弗里克用镜头展示了地球上最为壮阔最为绚丽的景致,观众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而相似的还有,纪录片《蓝色星球》《轮回》等,一场仰望星河万里的生命叩问,仅仅画面就胜过一切。
除了生命力的直白呈现,情感的纯粹也适合用“无声”替代,譬如在全球狂揽60多个奖项的动画片《机器人之梦》也是一部没有任何台词的动画片。《机器人之梦》改编自萨拉·瓦伦的漫画,以简单的画风,讲述了小狗与机器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友谊。“无声”的处理,让观众更聚焦小狗的简单快乐,以及它的“i人”属性与孤独感,同时也让机器人与小狗之间的简单情感更触动人心。因此《机器人之梦》也成了去年最令人难忘的影片之一,豆瓣评分更是超越9分。
无声是一种
极致的影像态度与致敬仪式
在电影《机器人之梦》中,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对小狗家中那张显眼的电影海报《Yoyo》有印象。值得玩味的是,《Yoyo》也是一部经典的“致敬默片时代”的电影,这部在1965年上映的法国影片,故事从默片鼎盛的1920年讲起,因此在影片前半部分都用默片的形式拍摄,直到影片中的剧情发展到有声片、电视时代,影片才相应地出现声音。可以说《Yoyo》让观众看到了“默片”即便在有声时代,也充满魅力。
同样《Yoyo》也被影迷称为2011年无对白电影《艺术家》的雏形之一,而后者在当年不仅一举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也横扫了全球54场一流电影节,狂揽112项电影奖项。影片通过默片的形式讲述一个默片主角在见证电影变迁的时代中上演的“爱恨情仇”,豆瓣电影网站上对其褒赞:“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一类复刻默片的作品,一方面是为了致敬那个年代电影叙事的伟大,譬如在这些影片中,观众总能寻找到巴斯特·基顿、查理·卓别林等默片时代经典影像的影子,同时还不禁勾起观众对“电影”本体的关注,就像《艺术家》的众多评论中,“一部改变你对电影看法的影片,一部可以让你爱上电影那份纯粹的影片,一部可以让你思考电影魅力的本源到底是什么的影片”是对其最高的赞赏。
除此之外,当曾经充满艺术造诣的“默剧”“哑剧”与电影融合,也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影片,譬如荷兰哑剧大师弗瑞克·德·荣格,就在1983年贡献了全程无对白的影片《魔术师》。而1987年的印度影片《爱情战车》则被称为“有声默片”,在当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影片从头至尾无台词,借助拟音声效辅助叙事,运用黑色幽默手法,在贫富角色对调的故事架构中,批判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荒诞立现。
另一方面,“默片”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影片更为纯粹的艺术追求,就像吕克·贝松年轻时打开个人知名度的作品,就是一部无对白、无色彩的解剖核子战后文明废墟的科幻影片《最后决战》,而“无对白”则放大了影片末世的光怪陆离,也增加了影片的格调。而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遗作《24帧》则同样是艺术性的巅峰呈现,影片从他个人收藏的照片出发,通过3D动画、摆拍的方式动态再现了照片的前世今生,被称为“一曲温柔而绵长的影像诗。”
进入21世纪前后,主流商业电影早已进入特效、3D时代,但仍旧有许多艺术电影选择“零对白”,比如1999年的《尤哈》《浮生狂想曲》、2005年的《布拉格狂想曲》、 2010年的《四次》,2013年的《莫比乌斯》,2014年的《试验》等等,都以无对白竭尽展示艺术片导演们的风格姿态、实验性意趣。就连侯孝贤也在《最好的时光》中,将其中一个桥段以“默片”的形式呈现,向默片时代致敬。
不仅是无声
反常规电影带来的多元银幕色彩
无疑,现在银幕上的影片会因为“无对白”而变得简单与纯粹,而它们的备受欢迎,好像也在反映着一部分核心观众,在面对大银幕上太过喧嚣的商业片的时候,更倾向于“返璞归真”的情感与风格。尤其是许多在大城市的青年,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忙碌不断“侵蚀”着他们的“诗与远方”,他们去影院寻找的不一定是娱乐与刺激,更多的是100分钟的心灵宁静与情感治愈,而越是简单,或许越是对味。
因此在二月、三月,我们看到了纯粹的黑白影片《厨房》《还有明天》,前者以黑白呈现异国漂泊人的心境,而后者则是一部围绕二战时期欧洲女性反抗命运的意大利影片,黑白的影像并未削弱其戏剧张力,反而更贴合历史的氛围感,也以黑白色调映射出当时女性生活的困境。虽然是极致的风格,但《还有明天》目前已经在中国拿下超过4000万的票房,而另一部仅仅被称为“舞台纪录片”的全程只有一个演员的电影《初步举证》,也获得超过3500万的票房,可谓双双获得了超出预期的票房成绩。
无论是“无对白”,还是黑白影像风格,抑或舞台纪录、“只有一个演员”等形式格外独特的影片,近两年都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获得青睐,与主流商业大片票房普遍下滑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去年由同名舞剧改编的电影《只此青绿》也打破了电影叙事常规,以舞蹈替代对白,成为中国电影“非常规”形态的新尝试,并凭借豆瓣8.1分的评分,拿下全球冷门电影第四名。而贾樟柯推出的以往影片大合集《风流一代》也打破常规,令人讶异其对电影充满实验性的尝试。
种种迹象表明,电影创作者在当下,更需要大胆发挥电影影像的多重可能,以创新的思维不断赋能电影艺术魅力——或许在电影不断被短视频、流媒体冲击的当下,电影回归本真,不断挖掘其独有的艺术价值,也是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径。
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导演更新观念、更新创作思路,创作出更接近电影本体的影片,齐心协力让电影的道路越走越好!
来源:深度文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