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他,一出手,仍是年度佳作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23:14 3

摘要:勃艮第乡间的金黄与暖色调居室构成了一幅古典田园的幻象,祖孙三代的命运在岁月静好下完成残酷的闭环:

弗朗索瓦·欧容的镜头始终偏爱在温情脉脉的日常褶皱中埋藏尖锐的伦理刀锋。

[秋日何时来]中,勃艮第乡间的金黄与暖色调居室构成了一幅古典田园的幻象,祖孙三代的命运在岁月静好下完成残酷的闭环

外祖母米歇尔用卖淫收入供养女儿瓦莱丽,瓦莱丽以保护儿子之名剥夺卢卡斯与祖母的相处权,米歇尔最终用沉默庇护弑女的文森特。

导演以近乎残酷的平和拆解了“家”的神话,血缘的链条在此断裂为无数锋利碎片,割破温情脉脉的伦理表皮,暴露出家庭中个体的孤独与互害。

爱与恨嵌套交织

影片开头便展示了米歇尔居住于古旧宅院的晚年生活。

屋内色调暖黄,与秋天相融,映出她内心的平和;

而昏暗的灯光,透过窗帘或门缝洒入的光线,却透露着神秘。

她有条不紊地做着日常琐事:

掀开窗帘,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梳妆打扮,睡前阅读。

这份日常的宁静即将揭开一段尘封的无法言说的过往。

影片用几组无背景音乐的镜头,拼接起她为家人准备晚饭的过程,只保留切菜、洗菜和翻书的细微声响,沉浸式地呈现整个过程,增添了平实的生活感和亲近感。

然而,晚餐上的意外——瓦莱丽因食物中毒险些丧命,却成为这段家庭关系的又一个裂口,也揭开了家庭关系深处沉重的秘密:

米歇尔那段不被理解的性工作者生涯,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母女之间,让爱与恨在其中肆意交织、缠绕。

影片中的母女关系既是情感的核心,也是影片道德困境的基点。

母亲的爱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她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身体交给社会的偏见与非议,只为给女儿一个更好的生活。

然而,米歇尔的爱却无法跨越那个她自己也未曾完全释怀的过去。

面对警方对女儿死因的追问,米歇尔的目光投向窗外,女儿的亡灵再次归来。

这一次,她未选择愧疚地凝视,而是将视线垂落,望向众多合照里挚友的照片。

那是无血缘却亲如至亲的人,是她晚年生活唯一的平静。

窗外阳光明亮刺眼,恰似她即将吐露的真相;

室内阴郁却安定,而这正是米歇尔此刻想要紧抓之物。

米歇尔选择包庇杀害女儿的嫌疑犯文森特,却并非出于恶意,这出于她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于过往无法承受的愧疚和痛苦的逃避。

她选择背离传统所谓无私无怨的母爱,做出道德上的僭越。

而瓦莱丽的恨,却也恰是她那份难以言说的爱的投射。

她不能原谅母亲的过去,不能接受她曾是被社会唾弃的性工作者。

从外孙卢卡斯在校园遭受校园霸凌可以推测,瓦莱丽或许在少年时也遭受过类似异样的眼光,而这些痛苦成为她内心无法愈合的伤口。

她试图通过对母亲的愤怒来掩盖内心深处的爱,表面上对母亲抗拒与指责,实则却是她从过去的创伤中保护自己的方式。

然而,她却在种种的隐忍的行为展示出她对于母亲情感的复杂性。

当她中毒后,她虽然直言指责母亲下毒,但并没有向警察报告;

虽然经常抱怨母亲的家居环境,对母亲的生活方式表示反感,但她仍然在巴黎公寓阳台上精心养护花草,甚至在经济极其困难时也并未立刻卖掉母亲的公寓。

她的每一次拒绝和指责,都是她无法面对母亲的爱的方式。

她选择憎恶,却无法摆脱那份骨血相连的依赖。

早期欧洲电影中,母亲多被塑为无条件牺牲奉献的形象。

例如帕索里尼[罗马妈妈]中挣扎于社会底层努力争取抚养权的母亲;

雅克·德米[瑟堡的雨伞]中遵循传统观念操劳女儿婚事的母亲等,这些形象既符合传统家庭价值观,又隐晦批判了社会对女性的规训,使母女关系成为固化性别角色的载体。

而历经数十年变迁,欧洲家庭观念与婚姻形态深刻转变,传统家庭结构被解构为更小单元,影片创作也突破理想化框架,深挖母女关系的矛盾与复杂性。

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早在40多年前就揭示了家庭真相。

同样在看似和煦的片名下,隐藏着母女间的爱恨纠葛,两人以爱之名折磨撕裂,在委屈和愧疚中爆发,最终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创痂。

或许正如伯格曼所言,“爱”从未存在过,我们只是从自身情绪需求出发,在他人身上进行自我欲求的投射。

非血缘亲情联结

母女两人一个用爱掩盖懦弱与背叛,而另一个则用恨表达遮蔽无法面对的天然的爱,爱与恨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情感迷宫,她们本应是最亲近的血亲,然而却渐行渐远。

相比之下,影片中非血缘关系的人,却如同至亲般展现出更深厚、更牢固的情感纽带,这种关系往往在共同经历痛苦与彼此理解中逐步建立,最终似乎比血缘关系更加亲密。

米歇尔与其好友克劳德之间便被这种隐秘的纽带所紧密联结。

她们并非亲人,却是彼此晚年中唯一的陪伴者。

两人并没有血缘所带来的强烈牵绊,却在共同的过去和痛苦中心照不宣,彼此知晓对方内心的软弱与愧疚。

在克劳德的葬礼上,米歇尔与曾经共同从事性工作的同事们一同聚集,她们都曾是被异样眼光审视过的女性,共同的生命经验使她们之间的情谊已然变得牢不可摧。

米歇尔的母性不仅仅是对瓦莱丽,也同样映射在周围非血缘关系的人身上。

在每一个走向真相的岔路口,她都试图在复杂的情感局面中找到一条能够避免更多伤害的出路,保全一个残破而脆弱的家庭。

在克劳德的儿子文森特间接或直接导致瓦莱丽死亡后,米歇尔选择站在情感的立场上保护他,隐瞒自己所知晓的真相,因为她深知文森特的行为并非恶意,而是源于他内心的善意与无知。

不仅如此,米歇尔还为他提供资金帮助,让他能够早日脱离牢狱的阴影,尽快融入社会,重拾生活的希望。

在欧容的笔下,道德并不呈现为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在灰色地带里悄然流动。

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真相的模糊并非仅仅是悬疑的延续,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映射。

在结尾,我们甚至能够看到卢卡斯与文森特之间发展出了一种超越传统亲情的情感依赖。

卢卡斯在对文森特的依赖中找到了缺失的家庭感,而文森特则在卢卡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救赎与未来。

它超越了年纪和身份的差距,变得愈加复杂,像是一种潜在的爱情,又像是某种无声的认同。

影片最后,秋日的森林已开始蓬勃绿意,色彩中迸发的生机似乎也在暗示生命的流转和轮回。

镜头伴随着卢卡斯的视线一同寻找着失踪的米歇尔。

突然,卢卡斯看着眼前的景象,转身离开,走向了文森特。

镜头向下缓缓移动,米歇尔静卧树丛,双眼紧闭,安详离世。

一阵轻快的钢琴曲响起,镜头不断升高,仿佛是从上帝视角将米歇尔一生的罪愆尽数赦免,血缘间的恩怨也就此休停。

卢卡斯的离开,象征着其对于情感的未完成与对生活无常的某种接受,正如影片中许多未曾言明的秘密。

影片[秋日何时来]的海报上,摆满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蘑菇,其蕴藏勃勃生机却又潜伏着未知的危险的双重属性恰似影片中那些未解的谜团。

当谎言不断积累,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学会与被掩盖的真相共存,秋日便悄然来临。

它不是季节的终结,而是让我们看清:

所谓“家”,不过是人在血缘的荒野上搭建的临时避风港,而维系它的,并非通过无条件的爱与忠诚,而是我们对彼此罪与痛的默许与隐瞒。

来源:看电影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