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or雪藏?扒光好莱坞的黑料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1:48 5

摘要:这是一部讲述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幕后故事的剧集,剧中很多演员都为本色出演,比如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演员查理兹··塞隆、保罗·达诺、扎克·埃夫隆……

盼着盼着,终于等来了这部好莱坞众星云集,爆黑料绝不手软的最新剧集——《制片厂》。

这是一部讲述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幕后故事的剧集,剧中很多演员都为本色出演,比如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演员查理兹··塞隆、保罗·达诺、扎克·埃夫隆……

在真真假假之间,它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再现了“大片”诞生的过程。

赛斯·罗根饰演的男主,是个拥有22年经验的电影制片人,就职于一家名叫“大陆影业”的老牌制片厂。他虽然运作过不少成熟的影视作品,但在公司依然是二线打工人,空有工作野心,一直未能完全发光发热。

终于有一天,男主等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公司的首席制片人因为连续十部电影都亏损,被老板炒了鱿鱼,男主则是接替的最佳人选。

然而,有一个条件,男主升官后的第一部作品,要以老牌饮料“酷爱”为IP,拍一部全年龄段通吃的大片。

一瞬间,男主被老板提出的这个条件弄得很是为难,因为圈里人都知道,男主向来以艺术性为电影的核心,尤其排斥那些以票房为唯一标准的IP电影,一旦接了“酷爱”的项目,就意味着他必须违背自己的职业追求。

但若拒绝,估计这辈子都没希望升官发财、名垂影史了,纠结之下,男主还是答应了老板的条件,一跃成为了“大陆影业”的制片一把手。

由此开始,整部剧就随着男主的视角,揭开了大制片厂的幕后生存困境。

老板之所以想要推进“酷爱”这个IP项目,是因为前两年出了《芭比》这么一部爆款IP电影,这电影一开始人们都不看好,但上映后竟然一跃成为华纳兄弟公司票房冠军,甚至还冲击了一把奥斯卡。

老板觉得只要照搬《芭比》的成功之路,搞一部“酷爱”IP大电影,公司就能扭转连续亏损的尴尬局面。为此,他三天两头催促男主,赶紧确定导演人选。

在男主看来,《芭比》的票房成功,除了“芭比”这个有观众基础的IP之外,还在于导演、编剧皆由格雷塔·葛韦格全权担任,“酷爱”项目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艺术追求的导演。

男主心中的最佳人选,便是马丁·斯科塞斯,当然他自己也有私心——谁不想跟全球知名的大导演合作呢?

实际上,马丁·斯科塞斯还真给男主准备了“一坨大的”,他要把历史上震惊全球的“琼斯镇惨案”改编成电影。

在那个事件中,邪教组织头目胁迫教徒喝下氰化物自杀,导致913人中毒身亡,其中包括276名儿童,妥妥的人间惨案。相传,当时兑了氰化物的饮料就是“酷爱”,这可以说是品牌历史中的一个大黑料。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剧本方案要是搬到桌面上,作为金主的“酷爱”才不会买账,况且马丁·斯科塞斯的剧本,也根本不符合制片厂“合家欢”的要求。

作为首席制片人的男主,肯定也看出来这并不是一个最佳方案,但他说什么也不愿拒绝马丁·斯科塞斯这样的大导演,甚至还加价买下了那个改编剧本版权。

交易成交,消息很快传开,团队里的人纷纷反对,连老板也开始质疑,多方压力下,男主只能改口,用了另一套折中的方案,故事大纲中规中矩,但十分符合老板的要求。

就这样,男主在艺术和票房的夹击下,无奈地向票房妥协,至于买下的那个马丁·斯科塞斯的剧本,只能无奈雪藏,让老导演独自吃亏了。

男主新官上任后的这个职业危机,其实是绝大多数电影人都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要艺术还是要票房?

从影史看来,这两者似乎从一开始就是对立面,电影在欧洲流传开,朝着艺术片的方向不断探索,来到北美大陆,则变成了脍炙人口的娱乐产物。

这种对立,并且在今后的百余年中一直存在。

要艺术,就意味着会牺牲部分观众基础,票房表现不佳,艺术只能沦为空中楼阁。要票房,那么电影就会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一切合乎产业标准,但就是缺了一点灵性。

除了极少数那些票房和艺术成就双赢的电影,大多数电影人,都只能在这二者中被迫做出选择。

男主的窘境,让我想到了国产片《百鸟朝凤》,讲述两代唢呐艺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坚守,它的导演是被誉为“第五代导演教父”的吴天明,主演则是老戏骨陶泽如。

按照普通观众的标准划分,这是部妥妥的“艺术片”,当时同期上映的还有《美国队长3》这样的进口片,所以《百鸟朝凤》大概率不会是观众走进影院的第一选择。

国内院线的排片经理也是如此操作,当时分给《百鸟朝凤》的排片量只有1%左右。低迷的票房急坏了影片的制片人方励,他在直播中直接下跪,请求给影片多些排片……

虽然《百鸟朝凤》在那次风波后,收获了一部分票房,但制片人无奈的下跪,也说明了当下电影产业非此即彼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制片厂》中的“大陆影业”之所以坚持复制《芭比》的爆款神话,其实也是好莱坞屡试不爽的“抄袭”传统。

在影迷的印象中,好莱坞总有那么一批电影,让人李逵李鬼不分,它们的剧情、设定不仅有高度雷同之处,上映年代接近,就连选角都有点相似。

比如《海底总动员》和《鲨鱼黑帮》,《惊天危机》和《奥林匹斯的陷落》,《致命魔术》和《魔术师》……

因为在奉行流水线作业的好莱坞,没有什么比批量复制更加划算的生意了,只要别人能靠A方案赚到钱,那么我也能靠A+方案捞到好处。

剧中男主面临的困境,在于他是这个群体中的“异类”,周围人都在拿票房当唯一评价标准的时候,他偏要坚持艺术票房两把都抓。

为了劝说男主这种疯癫思维,同事举了一个生动的案例,那就是《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虽然它没拿到当年重要的动画奖项,但不妨碍它狂揽全球票房13亿美元。

在成王败寇的好莱坞,“刀乐”才是最便捷的评判标准,一部电影只有让观众先注意到,愿意为它买单,它的艺术性才有可能随之被更多人发掘,否则便是死路一条。

从剧情来说,《制片厂》是一部相对“高门槛”的剧集,如果你对好莱坞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近些年好莱坞电影的变化有所察觉,那么会很容易看出剧中的讽刺调侃,不失为一部从奇特角度观察好莱坞的作品。

但若你对好莱坞一知半解,其实也并不影响对这部剧的体验。

《制片人》从开场,就一直用大段的长镜头渲染男主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约导演、编剧,跟同事开会,向老板汇报,弥补自己的过错,收拾留下的残局……

好莱坞不过也是一个普通的职场,男主也不过是深陷其中的一名打工人,即便他坐上了首席制片人的宝座,拥有了一定的权利,但依旧跟生活中普通的我们一样,面临人生中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面对多数人都选择的现实,自己那少数人的梦想,还能坚持多久?

来源:有部电影凌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