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过这两部电影后,你会发现,《大决战》那部电影,简直帧帧都是经典,而《志愿军》系列就显得有点嫩了,也就勉强算是部普通的商业片,刚够及格线。
最近,不少人在聊史诗级的战争电影系列,总爱把新出的《志愿军》三部曲,跟30多年前那部老片子《大决战》放在一起比。
比过这两部电影后,你会发现,《大决战》那部电影,简直帧帧都是经典,而《志愿军》系列就显得有点嫩了,也就勉强算是部普通的商业片,刚够及格线。
说实话,就算30年过去了,《大决战》这部电影在国产片里还是顶尖儿的,真的没谁能比得上。
说它是国产战争电影里的顶尖之作,那是一点也不夸张。《大决战》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它把“细节”做得特别真实。
那它到底有多逼真呢?
这次,咱们聊聊《大决战》里头的一个小细节,那就是伙食。从这吃的上头,你就能感觉到他们做得多用心……
【我军伙食:朴素中的真实】
在《大决战》这三部电影里头,从咱们军队的大领导到前线的小战士,他们平时吃啥喝啥,都在电影里头给展现出来了。
《大决战·辽沈战役》里头,吃饭的场景其实真不少。
比如在攻打锦州那会儿,东野的领头人林罗刘三位大佬吃的饭,那叫一个实在。
那时候,厨房给这三位准备的饭菜是
一盘像是炒大白菜的菜,一盘白豆腐,还有个土豆炒的菜,外加一盆热汤,配上香喷喷的大米饭。
很多人一眼望去,可能会想,这不就是平常的工作餐嘛,平平淡淡里透出了东野那几位领导的朴实生活态度。
不过,外行人可能只看到这个表面现象,但真正懂行的人会深挖它的本质。
首先,101来自湖北黄冈,罗帅呢,是湖南衡阳人,刘亚楼参谋长则是福建西部那边的人。你看,黄冈、衡阳还有闽西,都在咱们国家的南方。所以呀,餐桌上摆的这些菜,其实就是为了让他们这些南方人能吃得顺口点。
那时候,东野身处东北大地,五常大米还没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呢。东北的朋友午餐常吃的,都是大个儿的包子和馒头。虽说也有配菜,但一般都是像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这种分量十足的硬菜。不过,这些菜虽然好吃,但对于来自南方的101他们来说,可能就不太对口味了。
还有个小细节,罗帅在吃饭前特意让警卫员去找了点辣椒来佐餐。这可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因为身为湖南人的他,吃饭没辣椒可不行。不过呢,在这三个人里面,也就他和刘亚楼吃了辣椒。101虽然是吃辣高手,湖北人嘛,都能吃辣,但他抗战时受过重伤,身体虚了不少,所以就没像年轻时那样吃辣椒了。
聊起101,他吃东西那场戏真是绝了,特别是吃黄豆那段,老版本的表现简直就是典范,可以当作演戏模板来学习。
咱们来聊聊新版《大决战》跟老版的差别。在老版里头,马绍信老师扮演的101,在吃黄豆那会儿,其实是在琢磨事儿或者做决定。这就跟你我思考时的小习惯一样,比如有人喜欢转笔,101呢,就是用吃黄豆来帮自己琢磨。那黄豆啊,就像是他的思考小帮手,从这点能看出,101这人爱思考,心思重,做事也谨慎。
新版里头,于和伟老师饰演的101啊,就特爱炒黄豆这口。也不知道是不是进剧组前没咋尝过,反正他在戏里吃黄豆那叫一个猛,一粒接一粒,跟怕被人抢了似的,吃得飞快。
所以好多网友都拿这事儿开玩笑说:
要是给他拿两瓶啤酒,他能一口气喝到天亮。
在《大决战·辽沈战役》里头,除了讲到林罗刘他们的吃的咋样,还特别说了在西柏坡掌控大局的毛主席平时都吃些啥。
比如说,当李公来向主席报告工作,并且一块儿吃饭时,饭桌上的菜品种类还挺丰富。
红烧猪肉、辣炒青椒、青椒碎煎鸡蛋,还有那个麻婆豆腐,哦对了,是不是也叫辣炒豆腐啊?
这是很地道的湖南菜烧法,大家都知道,咱们主席就是湖南出身,而且他特别偏爱辣味。
叶子龙老先生,他是《大决战》的七大顾问之一,曾经在主席身边工作过。他回忆起主席的一些饮食习惯,是这样说的:
我最馋的就是辣椒和那股子红烧肉味儿……
有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讲讲毛主席到底有多爱吃辣椒。
有一回,贺夫人瞧见家里那碗油辣椒快倒出来了,就吩咐人给丢了。这事儿传到主席耳朵里,他可不高兴了,一怒之下,洗脸盆都给摔地上了。这足以说明主席对辣椒那简直是真爱啊。而且,他不光爱吃,在瑞金和延安那会儿,还亲自在院子里种辣椒呢。
而咱们的主席也曾亲自提及过,
湖南人对辣椒情有独钟,我呢,正好也是湖南的一份子。说起来,吃辣椒这事儿,还真有点不屈不挠的劲儿,就像革命精神一样!
这个小事儿挺能体现主席的日常生活和吃饭习惯,这事儿藏得挺深,但又感觉特别自然,一点不刻意。
在《大决战》里头,不光会看到我军指挥员吃啥,还有那些在一线打仗的基层指战员们的伙食情况也会被展示出来。
比如说,在讲述《辽沈战役》的故事里,有个三纵的营负责攻打配水池。到了总攻那会儿,他们吃的啥?就是每人两大碗热腾腾的猪肉炖粉条。
那次的大餐,就连咱们军队里的一线头头儿们都没法儿享用。平时啊,咱们基层的战士们吃的肯定没这么好。但这次不一样,配水池那里的攻坚营,粮食给得足足的,还优先供应。这事儿可不常见,一看就知道这次任务得有多棘手。
实际上,在打配水池那场仗里,这个营大部分人都丢了命,就剩下几个伤员活着。
在《淮海战役》里头,也提到了华野将士们的吃饭问题。
电影里讲,打杜聿明部队快打完那会儿,包围他们的华野士兵吃的就是肉馅大包子。
在我军的战斗故事里,陈官庄那会儿,战士们吃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肉包子。那时候,我军前线的宣传队伍,竟然用“包子战术”就让杜聿明的两个师军心大乱,最后他们干脆扔下枪投降了。
在《大决战》里头,我军吃的方面,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士兵,都做得特别真实,就像真的上了战场那样。
【国军伙食:失败根源】
跟咱们军队比起来,国军那边吃的也是尽量做得跟以前差不多了。
在《辽沈战役》里头,老蒋和蒋夫人一早吃的饭,那风格,一看就知道是“蒋家”的味儿。
大家都知道,老蒋特别钟爱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除了军装,他常常穿着马褂和中式衣服,吃饭也偏爱中式菜肴。但他的夫人就不一样了,她来自海南的宋家,在上海滩是有名的名媛,还出国留过学。蒋夫人追求的是自由和新文化,这股追求劲儿,在30年代初还带动了国统区的新生活风潮。所以,蒋夫人的早餐通常是西餐。
老蒋那可是出了名的疼老婆,老婆说啥是啥。只要有蒋夫人在,他也跟着吃起了西式早饭。所以嘛,电影里那一桌子的刀叉、牛奶、吐司啥的西式玩意儿,也就不足为奇了,都是老蒋宠妻的日常写照。
但是,当老蒋真正以校长的身份,跟他的黄埔旧部们一同出席宴会时,他仍旧偏爱中式宴席的氛围。那种大圆桌子,再摆上一道道精美的中式佳肴,这简直就是老蒋钟爱的传统范儿。
电影里,他前往沈阳督战时,款待东北剿总那些大官的方式,确实挺有那一套的,这个小细节刻画得挺逼真。
电影里,除了老蒋夫妇,其他国军将领吃饭的那些精彩镜头也挺多。
就像说说《辽沈战役》里的廖耀湘吧,大家都知道,这家伙在30年代可是出过国的,他毕业于那个特别有名的法国圣西尔军校,那可是全球三大顶尖军校之一。在法国,他还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廖耀湘身上啊,满满的都是法国的味道。
法国的红酒相当出名,电影里的廖耀湘显然是个懂行的人。即使在辽西突围那么紧张的时候,他吃晚饭时也总爱配上红酒,这个小细节挺贴合他“留学生”的身份背景。
比如说在《平津战役》里头,傅作义从南京回到家中,一进厨房就看见闺女傅冬菊正忙着做山西的特色小吃——“栲栳栳”。
说起来,傅作义是运城人,算是晋南那边的人,但莜面卷这个吃的是晋北的特色。不过呢,他有个外号叫“绥远王”,长期待在绥远和晋北那边,所以这美食他肯定熟悉。莜面卷出现在他这儿,不是瞎编的,就是他在绥远时养成的口味,他是真心喜欢这面食。
在《淮海战役》那段故事里,也拍了国军基层士兵吃饭的场景。
说白了,就是以前老军队吃饭那会儿,当官的坐一块儿,小兵们另坐一桌,每个人面前摆几个菜。旁边还有勤快的士兵忙着倒酒。这完全是按照国军老传统来的,军官和士兵界限分明,一眼就能看出距离感。也难怪他们老打败仗……
总的来说,《大决战》这部电影能被封为战争片的顶尖之作,不光是因为它展现的那些震撼人心的战争大场面,更重要的是它对历史的忠实还原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这种用心程度真是没得说。在当今这个有些急功近利的电影圈里,它给大伙儿指了个该好好沉淀下来的路子。
十年光阴铸一剑,比起这,观众倒也能忍十年里看十部糟糕的片子。
#百家说史品书季#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