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档4年的“烂”片还想圈钱?《猎狐·行动》赔惨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20:05 1

摘要:虽然3天破了3亿,其中还有一部进口片破亿,但相比去年2024年清明档期的8亿+票房。

今年清明节的电影院怎一个惨字了得。

虽然3天破了3亿,其中还有一部进口片破亿,但相比去年2024年清明档期的8亿+票房。

今年的3亿+可以说是跌破了业内的期待。

不光是流量明星不管用了,连影帝大咖也拉不来观众入场。

比如赔惨了的——

《猎狐·行动》

这部电影的定档到上映都很突然。

时间回溯到2021年1月,原定于当年1月8日上映的《猎狐·行动》在临近上映前三天突然宣布撤档。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海外后期制作未完成”。

这一解释在当时便引发广泛质疑。毕竟,电影从拍摄到定档通常需要完整的制作周期,临阵撤档的蹊跷性让舆论迅速转向对幕后真相的挖掘。

彼时,多家媒体报道指出,电影的投资方涉嫌通过私募基金违规募资、挪用资金暴雷了。

更有人透露,该片在撤档前已被高价转卖,接盘方的身份成谜,进一步加剧了项目的混乱。

投资方的不靠谱让电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导演张立嘉的能力也成为争议焦点。

此前他执导的《机器之血》《给野兽献花》等作品豆瓣评分均低于5分,被观众贴上“烂片导演”标签。

因此,当《猎狐·行动》宣布由他执导时,不少观众已对影片质量持悲观态度。”

投资方的不靠谱与导演的“前科”,让这部电影在尚未面世时便饱受诟病。

这一系列负面消息让《猎狐·行动》撤档之后就再没了动静。

四年间,电影市场风云变幻,观众的审美偏好也在悄然改变。

2025年清明档,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突然“空降”上映,片方显然希望借助档期红利挽回颓势。

然而,六年的等待并未让影片焕发新生,反而暴露了更多问题。

虽然梁朝伟、段奕宏等影帝级演员联袂主演,但在上映三天后仅收获2377万元票房。

最终预测总票房不足6000万元,亏损高达2亿元,成为档期最惨烈的“扑街”案例。

首先,多次删改导致剧情支离破碎。

故事开端是一场震动全国的金融诈骗大案。

由梁朝伟饰演的反派角色戴逸宸,表面上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实则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他通过虚构投资项目,骗取了国内数万民众的毕生积蓄,涉案金额高达174亿元人民币,随后便携款潜逃至海外。

在法国巴黎,戴逸宸摇身一变,跻身上流社会,挥金如土,购置豪宅、限量超跑和私人直升机,甚至以“艺术投资”为幌子竞拍名画,将百姓的血汗钱肆意挥霍,转化为自己奢靡生活的资本。

面对这一恶性案件,中国公安部迅速组建了“猎狐小队”,由段奕宏饰演的经侦警察叶钧担任队长,远赴巴黎展开跨国追逃行动。

叶钧与戴逸宸曾有过交集,七年前因证据不足未能将其绳之以法,此次行动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一场个人恩怨的了结。

然而,由于中法引渡条约即将失效,猎狐小队必须在四天内完成追逃任务,否则戴逸宸将彻底逍遥法外。

但追捕过程危机重重、险象环生,戴逸宸早已布下重重陷阱,勾结当地黑帮、收买腐败警察,对猎狐小队展开了疯狂的反扑。

不过据说影片在撤档后经历了多轮补拍和剪辑,导演更换、投资方变动等因素让原始故事线被不断调整。

最终上映版本中,剧情逻辑生硬、节奏拖沓,即便有梁朝伟与段奕宏的演技加持,也难以掩盖剧本的先天缺陷。

有观众吐槽:“明明是跨国追捕的经济犯罪题材,拍得像旅游宣传片,巴黎、诺曼底的取景除了烧钱毫无意义。”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动作片已抬高了此类型的天花板。

而《猎狐·行动》的警匪追捕题材缺乏新意,加上同期《我的世界》《向阳花》等影片分流观众,导致其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更致命的是,梁朝伟近年来的作品质量持续下滑,从《欧洲攻略》到《风再起时》,观众对这位影帝的“烂片滤镜”早已形成,票房号召力大打折扣。

《猎狐·行动》的重映惨败,本质上是电影质量、市场时机与观众信任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电影质量来看,影片以中国警方海外追捕经济逃犯的真实案件为蓝本,本可通过紧凑的叙事和真实的案件还原吸引观众。

然而,上映后观众发现,剧情漏洞百出,角色动机模糊,甚至出现“主角团队跨国执法却无当地警方配合”的逻辑硬伤。

配乐与画面风格的不协调也让观影体验大打折扣。豆瓣4.7分的评分,直接宣告了影片艺术价值的破产。

从市场时机来看,六年前,跨国追捕题材尚属新鲜,梁朝伟的票房号召力也正值巅峰;

六年后,同类题材泛滥,观众审美疲劳,而梁朝伟接连出演《金手指》《尚气》等争议作品,消耗了观众的情怀。

更讽刺的是,影片在2025年清明档仓促定档,宣发周期不足,许多观众甚至不知道它已上映。

从观众信任来看,投资方的金融丑闻与导演的烂片历史,让《猎狐·行动》从立项之初就背负“原罪”。

观众对“资本游戏”的警惕日益增强,一旦嗅到“圈钱”气息,便用脚投票。

而梁朝伟作为主演,近年来频繁接拍低质商业片,进一步消解了观众对“影帝”品牌的信任。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电影的宣发策略也对票房有着重要影响。

《猎狐·行动》在2025年清明档仓促定档,宣发周期不足,导致许多观众甚至不知道它已上映。

而更为重要的是,春节档的虹吸效应还在持续,一部《哪吒》继续霸占榜单,让新上映的影片毫无竞争力。

扑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大家觉得还有哪些原因?

来源:爱生活的Lamer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