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明档观察:IP电影吃香,现实题材为啥总“撞车”?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17:54 2

摘要:清明小长假结束,电影市场交出了一份有点“凉凉”的成绩单——较2023年同期腰斩55%。观众似乎对扎堆上映的新片不太买账,票房唯一破亿的电影,是游戏IP改编的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爆米花大片撑场,而国产现实题材电影集体“哑火”,甚至好几部都撞题材,让人忍不住想

清明小长假结束,电影市场交出了一份有点“凉凉”的成绩单——较2023年同期腰斩55%。观众似乎对扎堆上映的新片不太买账,票房唯一破亿的电影,是游戏IP改编的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爆米花大片撑场,而国产现实题材电影集体“哑火”,甚至好几部都撞题材,让人忍不住想问:现在的电影人,是不是都盯着同一本选题册子拍戏?

IP电影稳赢,现实题材“撞车”严重

改编自全球知名游戏的《我的世界大电影》以1.05亿元票房位居榜首,成为清明档唯一破亿的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在今年清明档里口碑偏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部电影获得的评分都不高。但依托于原IP庞大的粉丝基础与合家欢属性,成功收割了一拨家庭观众。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在全球市场同步取得了突破性表现,北美首日5800万美元票房的成绩创下游戏改编电影新纪录。这部电影的领跑,从侧面说明,观众在假期并不想看气氛过于沉重的故事,哪怕是质量一般的喜剧片,只要轻松、有趣、欢乐,能让人想起简单愉快的童年生活就可以了。“情怀+IP”这套组合拳,全世界观众都吃,也再次印证了跨媒介IP在当代电影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遗憾的是,这些国产现实主义作品的票房表现并不理想,档期内,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拿下7952万元票房,张艺兴主演的《不说话的爱》收获5219万元票房,梁朝伟、段奕宏主演的《猎狐·行动》仅拿下2366万元票房。明明阵容不差,为啥观众不热情?影评人冯小强一针见血:“春节档后,《哪吒2》霸榜两个多月,好不容易清明档有新片上了,结果唯一破亿的还是好莱坞IP。国产片不是现实主义就是特殊群体题材,观众看一部还行,看多了真的会腻。国产新片的表现则陷入了题材同质化的困境”。

《向阳·花》《不说话的爱》以及撤档的《下一个台风》等影片虽然都有一线明星加盟且口碑不俗,但题材高度雷同,反映出中等成本影片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听障人士、边缘群体、温情治愈……仿佛大家商量好了似的。

仅以听障元素为例,《不说话的爱》里张艺兴饰演的父亲小马是听障人士,其社交圈也多为听障人士;《向阳·花》里赵丽颖饰演的母亲高月香与听障女儿、狱友黑妹的互动都依赖手语。此外,撤档的《下一个台风》张伟丽饰演的阿汐是失语女孩,上个月上映的影片《怒水西流》中王迅饰演的角色也是听障人士,即将于五一档上映的张婧仪主演的《独一无二》改编自奥斯卡获奖影片《健听女孩》,不久的将来,还有檀健次饰演健听人律师的《震耳欲聋》……聚焦听障群体的影视创作如此密集,显然已超出偶然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形成这种特殊群体题材扎堆的现象,有多层次原因——从创作的角度看,前些年,同样关注弱势群体、边缘人士的治愈系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等作品获得口碑和市场上的成功,给后续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符合当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大趋势。从市场的角度看,清明档、五一档这类中等体量的档期,也比较适合这类中小成本投资、兼具商业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从演员的角度看,中等成本影片的题材选择空间相对有限,演员寻求突破的表演路径也较为单一,特殊群体角色既能展现演技突破,实现演员转型需要,又能体现社会责任感,形成明星与项目的双向选择。

现实题材的创作困境与出路

题材的高度同质化不仅造成了观众分流,更因创作视角的局限而在每部作品中留下了难以忽视的硬伤和缺憾。业内人士指出,这类题材之所以成为创作者的“安全牌”,关键在于其成本可控性强、冲奖潜力大,且能借助社会议题制造话题热度。然而市场反馈却给这种创作惯性敲响了警钟——当影院排片表被相似的“催泪套餐”占据时,加速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观众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例如,本届清明档中表现最为良好的两部国产片: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张艺兴主演的《不说话的爱》均以特殊群体为主角,但都因叙事视角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收获了良莠不齐的评价。

在电影《不说话的爱》中,张艺兴饰演的聋人父亲小马与女儿的互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无声世界”。导演沙漠刻意弱化现实矛盾,用暖色调呈现温馨日常,如聋人冲突以舞蹈化解,甚至设计“总有手语翻译在场”的便利设定。这种乌托邦式处理虽强化情感共鸣,却也回避了听障人士群体的真实困境。影片后半段转向冷色调,通过小马为争取女儿抚养权卷入骗局,后来在法庭认罪等情节,展现美好生活背后的代价。张艺兴的无声表演获赞,但部分桥段的刻意煽情,以及对社会结构性歧视的避而不谈,让影片陷入“温情有余,深度不足”的争议。

冯小刚导演的《向阳·花》延续了《芳华》式的女性群体叙事,讲述刑满释放人员高月香(赵丽颖饰)与听障少女黑妹(兰西雅饰)的互助故事。影片以监狱“光明”与出狱“黑暗”的强烈对比开篇,却陷入男性导演对女性苦难的想象性书写——家暴、性侵、职场歧视等情节密集堆砌,却鲜少深入探讨根源。更矛盾的是,高月香从“为女儿犯罪”到“为救黑妹拼命”的行为缺乏逻辑过渡,结局的强行团圆更被指脱离现实。尽管兰西雅的表演质朴动人,但影片最终仍落入“暴力解决一切”的老套叙事,被批评为“披着女性外衣的老炮儿故事”。

现实题材若仅依赖“苦难奇观”或“温情滤镜”,而缺乏对社会肌理的真正洞察,终将难逃“催泪流水线”的质疑。从市场反馈来看,观众对特殊群体故事的接纳度正在降低——他们并非排斥这类题材,而是厌倦了同质化的表达。

老片压制新片,市场呼唤真正的好内容

更魔幻的是,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清明档仍能斩获7000多万元票房,累计151亿元的票房成绩印证了优质内容的持久吸引力。有观众在微博留言:“带孩子二刷《哪吒2》,新片实在提不起兴趣。”这种“老片压制新片”的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优质新片的匮乏。数据显示,票价上涨至40.7元的同时,观影人次却暴跌56%,年轻观众流失严重,35岁以上群体成为主力。不少观众转向短视频、游戏等娱乐方式,电影正在失去其休闲娱乐的首选地位。

档期细分化趋势总体是良性的,有助于建立差异化的观影期待——春节档的合家欢大片,妇女节档的女性叙事,国庆档的主旋律作品,跨年档的仪式感观影,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类型定位。

但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强调档期适配性可能导致创作思维固化,同质化题材简单堆砌在同一档期的做法,反而会削弱电影市场的多样性。五一档即将到来,谈起电影市场能否回暖,影评人冯小强直言:“好莱坞IP再拉垮,至少能靠视觉刺激和IP情怀吸引人,国产片如果还是扎堆拍同质化题材,院线只会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五一档能否回暖,关键还得看有没有真正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

记者:邢媛 编辑:李睿 校对:杨荷放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