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聊电影《不说话的爱》之前,先得提一提导演之前的短片作品,因为它们有着奇妙的相似性:尽管两者的剧本截然不同,但在优点和问题上却有着意想不到的重合之处。短片讲述的是一对聋人父母与听力正常的女儿之间的冲突,探讨的是亲情和社会对聋人群体的歧视。这种主题无疑有深度,短
在聊电影《不说话的爱》之前,先得提一提导演之前的短片作品,因为它们有着奇妙的相似性:尽管两者的剧本截然不同,但在优点和问题上却有着意想不到的重合之处。短片讲述的是一对聋人父母与听力正常的女儿之间的冲突,探讨的是亲情和社会对聋人群体的歧视。这种主题无疑有深度,短片通过细腻的视听设计,试图将观众带入聋人的世界,从而让人们反思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这部长片延续了短片的情感基调和视听手法,然而加入了“犯罪”这一新元素,这看似为故事增添了层次,但反而让本来温情脉脉的电影走上了不太自然的道路。导演希望通过极致的矛盾冲突来提升情感的张力,但却未能有效融合亲情和犯罪的元素,最终导致前半段温暖感人的父女情深,后半段却变得有些生硬,剧情的推进也因此显得不够自然。
尽管如此,聚焦于残疾人群体的电影并不多见,这部作品在情感表达上仍显得真诚与努力,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我们得承认,张艺兴的表演有了明显的进步。相比以往,他的台词和肢体表达都更加自然,尤其是饰演聋人角色时,避免了台词的依赖,更多依靠肢体语言与眼神传递情感。虽说有时眼神上的细节处理仍然稍显不足,但整体的提升却不容忽视。可以看出,他在表演过程中付出了许多心血,研究了聋人群体的生活习惯,努力用细腻的肢体语言来呈现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
导演沙漠的视听设计延续了短片中的表现手法,这种处理方式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可看性。电影中的许多细节,尤其是聋人角色的视角,都经过精心设计,观众在观看时几乎能够感同身受地进入到聋人的世界,体验他们无声的孤独与艰难。
电影通过精妙的视听设计,巧妙地还原了聋人的视角。例如,聋人小马在车行中无法听到销售人员和律师的对话,影片通过模糊的背景和沉默的音效,成功地让观众代入小马的感受。这种设计不仅让我们更加理解聋人面对社会的边缘化处境,也为电影增添了更深的情感层次。
类似的细节也贯穿了整个电影,比如在小马为酒店工作时,因为无法听到客人是否在房间,他误闯了客房,随即被客人责骂。这一情节同样没有声音的干扰,观众只看到小马无措的表情和动作,配合他在聋人群体中的孤独与无助,进一步加深了电影的情感张力。
而电影中的父女关系,也通过这种精致的视听设计得到了加强。由于小马不能用语言和木木交流,他们之间的情感通过眼神、动作以及手语表达出来。例如,两人会通过镜子和手语对话,或在玩乐时通过光影的游戏传递爱意。这些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即使是没有语言的交流,父女间的情感依旧可以通过肢体和眼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尽管电影在情感上的铺陈十分细腻,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尤其是聋人与听人之间的角色设定,却显得有些单薄。电影中的聋人角色几乎都被刻画为善良、纯粹且无私的象征,他们总是为他人着想,展现出极大的包容与牺牲。而与之对比的是,听人角色几乎都缺乏深入的刻画,无论是母亲还是电影中的其他听人角色,他们的动机和情感都显得较为单一。
例如,母亲为了争夺抚养权而让小马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这一行为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但母亲这个角色却几乎没有任何情感层次。她在得知木木跟小马一起出了车祸后,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切和情感,甚至在与木木的对话中,木木的话语更像是电影中唯一的情感表达,而母亲的角色则显得有些局外人。
同样,电影中的“女销售”角色,最初接近小马是为了商业利益,后来因为良心发现而有所改变,但整个过程中她的行为缺乏足够的动机支持,最终也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角色弧度。她似乎只是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而非一个有深度的角色。
尽管电影在情感表达上有其打动人心的部分,但它依然未能深入探讨聋人群体的困境。电影通过小马的撞车骗保事件呈现了聋人群体在社会边缘化中的艰难处境,但这些社会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深刻剖析。
最终,影片以木木长大后开始帮助聋人的结局来总结故事,虽然这一点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但电影是否能真正改变聋人群体的处境,是否能够促使社会对这些困境产生真正的反思,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不说话的爱》是一部情感充沛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视听语言和对父女关系的深刻描绘让观众感同身受。然而,它在人物刻画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上仍有许多遗憾,或许我们能期待更多的作品,能真正为聋人群体发声,给他们的困境提供更多的关注与解答。
来源:卫龙不是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