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上映一天,票房不到4000万,预测最高2.9亿,而且口碑两极分化,豆瓣不能评分,这些看似真实的现实背后,难道就是特殊题材文艺片的商业价值?
刚上映一天,票房不到4000万,预测最高2.9亿,而且口碑两极分化,豆瓣不能评分,这些看似真实的现实背后,难道就是特殊题材文艺片的商业价值?
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又名《向阳·花》)作为2025年清明档的现象级电影,凭借对刑释女性群体的现实主义刻画和赵丽颖的突破性表演引发广泛讨论。
影片以“向阳而生”为内核,呈现了边缘女性挣脱命运枷锁的挣扎与觉醒,但艺术表达与社会价值的平衡性仍存争议。
一、选题破局:撕开社会伤疤的现实主义力作
聚焦刑释女性困境
影片聚焦超300万中国刑释人员中仅40%能重新就业的现实痛点 ,通过高月香(赵丽颖饰)为给聋哑女儿筹钱装人工耳蜗而入狱的设定,直击“案底标签”对个体的终身禁锢。
开场的“女儿扔掉向日葵发卡”场景,隐喻社会偏见对母爱的践踏 ,引发“坐牢不可怕,可怕的是带着标签活一辈子”的集体共鸣 。
群像叙事中的女性互助
不同于传统大女主叙事,影片构建了“搞钱姐妹团”:聋哑女孩黑妹(兰西雅饰)、狱警邓虹(啜妮饰)、市井女性胡萍(王菊饰)等,通过摆摊、试药等底层生存实践,展现“善良有尺,忍让有度”的生存智慧 。这种“边缘女性抱团重生”的设定,被观众称为“比《我不是药神》更锋利的现实刀锋” 。
二、表演突破:赵丽颖的“毁容式演技”与争议
形象颠覆与细节真实
赵丽颖为贴近角色提前三个月体验生活:指甲缝刻意保留污渍、学习手语至肌肉记忆 ,甚至因反复练习杀鱼戏份被鱼腥味熏到干呕 。
暴雨中撕毁歧视通知书、为保护姐妹拔刀反抗等名场面,被赞“撕碎偶像包袱,演活底层母亲的破碎感” 。
角色塑造的争议性
部分影评人认为,高月香从“白狐狸”到“狠人”的转变缺乏心理铺垫,其以暴制暴的“疯爽”桥段与前期悲情基调割裂,被批“用弱者牺牲合理化暴力逻辑” 。
此外,赵丽颖偏甜美的外形与角色“风尘江湖气”的契合度,也成为讨论焦点 。
三、艺术表达:冯小刚的野心与局限
意象化叙事与社会隐喻
导演通过“向日葵”三重意象串联主题:腐烂的发卡象征被践踏的母爱,燃烧的花田暗喻底层挣扎,结尾720度镜面花海则隐喻希望重生 。
暴雨追车戏搭配《野子》的燃向配乐,被观众称为“国产片最痛快的浪漫” 。
叙事割裂与风格冲突
影片前半段以冷色调手持摄影营造现实质感,后半段成功后的场景却切换为广告级光鲜画面,被批“价值观混乱——既想关切底层,又谄媚成功学” 。
监狱改造戏份因“轻飘虚幻感”遭诟病,部分桥段(如手机支付剿灭扒窃)被指“生硬致敬《天下无贼》” 。
四、市场反响:票房逆袭与舆论撕裂
票房黑马与数据验证
影片以“零宣发+小成本”突围,首日票房破1900万,猫眼预测首周达5亿,2.3亿女性观众贡献超80%票房 。
豆瓣开分暂无,微博话题向阳花口碑阅读量破亿,打破“清明档=恐怖片”魔咒 。
社会议题引爆舆论场
影片推动“刑释女性再就业”话题登上热搜,全国237个“高月香合作社”联名求加映 。观众评价两极:支持者称“这才是现实主义该有的模样”,反对者质疑“美化罪犯”“过度理想化女性互助” 。
五、价值反思:真诚叙事与艺术升华的博弈
《向阳花》的成功在于用“不完美真实”击穿观众心理防线:
进步性:撕开“伟光正”主旋律外衣,展现“坐过牢的人如何被生活捶打后依然站立” ,其“不低头”的姐妹情设定,被赞“比爱情更动人的女性叙事” 。
局限性:对结构性压迫的简化处理(如高月香靠个人奋斗逆袭),被批“用鸡汤掩盖现实裂缝” ,部分情节(如拜关公戏码)被指“消费底层苦难” 。
那些都是向阳而生的勇气与争议
《向阳花》如同一面棱镜,既折射出中国电影人对现实题材的探索勇气,也暴露出艺术表达与社会认知的鸿沟。
赵丽颖的“狠人式转型”与冯小刚的作者性表达形成奇妙共振,尽管存在叙事瑕疵,但其对边缘群体的凝视,已然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现实力量。
正如片尾字幕所言:“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或许是对影片争议最好的注解。
还有如果票房破3亿,这部片子就赢了。#向阳花#
来源:追剧不停恩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