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曾经风靡全球的香港电影,如今为何一蹶不振了?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21:52 3

摘要:2022年,《正义回廊》、《阖家辣》、《阿妈有咗第二个》等多部香港电影票房同时超越3000万港元,成为199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港影回暖现象。

2022年,《正义回廊》、《阖家辣》、《阿妈有咗第二个》等多部香港电影票房同时超越3000万港元,成为199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港影回暖现象。

尤其是《还是觉得你最好》这部电影上映后,一举凭借7700万港元的票房打破周星驰经典作品《功夫》保持了18年之久的6127万港元票房纪录,成为现象级的存在。

有人说,这是香港电影“第二春”即将到来的风向标,然而现实却很残忍,这几剂强心针对于改变香港电影颓势局面只是杯水车薪,曾经风靡全球的港影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香港电影大多数需要依赖政府补贴,其平均成本不到800万元,2024年全年总票房仅13.4亿港元,为近13年来最低,甚至不如内地一部贺岁档电影的票房。

难道,昔日鹤立鸡群的香港电影真的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往昔辉煌与今朝萎靡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

本文,笔者将香港电影发展历程放回时代变迁浪潮中去审视,以此洞察那兴衰背后的底层逻辑,相信诸君看过也会在展望港影未来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3年至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初兴阶段,而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则被称为黄金时代。

在香港电影黄金时期,每年有近400部电影产出,以成龙为代表的动作片、周润发为代表的警匪片以及周星驰为代表的喜剧片成为了当时引领香港电影的三驾马车。

诸如《警察故事》《英雄本色》《赌圣》等经典影片几乎横扫了整个东南亚市场,也成为了内地8090后观众心中无法抹去的一段回忆。

而究其快速走上巅峰的原因,在于香港独特的殖民背景下商业娱乐化的大势所趋,再加上以徐克、吴宇森、许鞍华等电影人的执着开创,为香港电影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么一群电影人的拼搏之下,彼时的香港电影行业拥有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从剧本的创作、影片的拍摄以及宣发,几乎全都由香港本土团队掌控,且影片类型多样化,涵盖警匪、武侠、喜剧、文艺、悬疑等题材,形成了“快节奏、强娱乐、接地气”的独特风格。

也因此,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行业放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东方好莱坞”之名实至名归。

然而进入90年代,各行各业都在悄然发生着剧变,打了香港电影一个措手不及。

1993年,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一个分界线。在当年的香港电影行业,虽然仍有近300部的产出,但粗制滥造的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了。

比如,当时圈内甚至出现了“一周一部”快节奏的流水线制作,许多演员一年甚至要主演拍摄十余部电影,且剧本高度相似,以至于一部接一部的烂片投放在院线,导致本土口碑急速下滑。

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本土电影逐渐崛起,加上台湾市场因政策调整逐渐关闭了对港片的引进,香港电影失去了最大的外部市场。

更为致命的是,驱动香港电影进入黄金时代的那批优秀电影人,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慢慢流失。

比如吴宇森、徐克、袁和平等优秀导演,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票房保证转战好莱坞,周星驰电影骤然减产,台前幕后青黄不接,新人培养机制近乎停滞。

如此一系列的打击,基本宣告香港电影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了。即使在21世纪初,有号称“救世之作”的《无间道》横空出世,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前有制片领域及其相关产业的持续萎缩,后有院线产销模式的全面崩盘,再加上经济大环境的剧烈动荡,意犹未尽的香港电影盛宴瞬间沦为残羹冷炙,来不及反思与改进,新传媒工业的迅速崛起,又一次将香港电影打击得七荤八素。

不过,如此不堪的外界大环境真的是引发港影大楼崩塌的根本原因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回首港影初兴阶段,时局动荡、技术落后为何还能够缔造奇迹呢?只能说,曾在时代浪潮中华丽逆袭的香港电影,面对90年代开始的时代剧变却变得无所适从。

新生代观众大多生于太平、长于太平,对港影最负盛名的警匪对峙、兄弟情义实在有些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内地渐渐对港影采取严格的审查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化,就连港影最擅长的鬼片题材都变得无人问津。

当那些轻车熟路的戏路不可避免地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再是炒冷饭、卖情怀都变得凄凄惨惨,甚至适得其反。

更加让港影腹背受敌的是,大陆经济发展迎来全盛时代后,内地电影业开始缔造传奇,曾经无限向往香港电影的内地观众们在本土影视业崛起后越发沉浸其中,独独留下港影在新时代的角落里自怨自艾。

从1995年开始,“香港电影已死”的论断就已出现,不少业内资深人士认同这一观点的理由就在于港味消失、类型重复无创意、创作人才断层等等。

曾经尽情享受着时代红利的香港电影,怎么都没想到时代浪潮的更迭会如此之快,没还等全行业做好应对准备,繁华褪去的残酷真相就已尽现眼前。

观众纷纷离场、资方失望退出,独留一群企盼港影重回巅峰的人们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好在,这其中就有对港影事业怀揣崇高敬意与深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们,他们成了香港电影尝试重生的新的根。

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将本土文化资源搬上荧屏,聚焦香港社会问题、普通人喜怒哀乐的中小成本电影应运而生,这样的转变至少让港影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如开篇提到的那些香港电影杰出新作,都是港影重新建构下的产物,只不过,这样的转变到底是港影穷途末路的“回光返照”还是涅槃重生的序幕,还需世人拭目以待。

所谓“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将香港电影的命运走向放回大时代背景才会发现,兴衰与否都是必然,懂得与时俱进才有资格扭转乾坤。

电影市场的快速变化、传媒行业的日新月异,香港电影这艘巨轮正在努力地缓缓调头、全力起航。

最重要的是,“香港电影”的内涵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是曾经属于香港电影人的神坛,而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文化理念或符号。

香港电影的困境是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工业的缩影,但绝非终局。从《毒舌大状》到《九龙城寨》,本土团队仍在探索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

正如导演吴炜伦所言:“观众永远需要娱乐,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供值得买票的故事。”或许,放下“东方好莱坞”的包袱,以更开放的心态融入华语电影生态,才是香港影业重生的起点。

惟愿,港影能在时代摔打这场危局中早日涅槃重生,在居安思危中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港风”再起,香港影视驶向何方_中青报·中青网记者__蒋肖斌》

《“港味”的消逝、追溯与重塑...成本制作思考香港电影的出路_王竣》

《繁华褪去,生机何在——香港电影真的已到末路吗?_陈畅》

《我国香港电影发展的历程与展望_平非》

来源:旧时楼台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