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位导演的名字,看上去很欢乐,甚至很幸福,能让很多80后70后60后怀念童年。
图片源自网络,深谢!
有位导演的名字,看上去很欢乐,甚至很幸福,能让很多80后70后60后怀念童年。
因为他的名字可以吃,而且在过去,他的名字,只有过年或特别的日子才能吃上,平时极难吃到。
有些饭店还打出广告说,天天吃他,天天都过年。
他的名字,不仅是某些年代很多小孩全年的最大梦想之一,可能也是成人的最大梦想之一。
他的名字,是短缺年代的过年标准4件套之一,另外3件,分别是穿新衣、放鞭炮和贴春联。
他最近导演的电影,火得丧心病狂,票房一路狂飙,竟然刷到了全球影史前五。
对,他是饺子。
饺子的哪吒2,特给中国人长脸。
我们这个民族特别团结,一个人搞出点大好事儿,就是整个民族的骄傲,整个民族都会扬眉吐气。一个人搞出点大坏事儿,就是整个民族的耻辱,整个民族都会痛心疾首。
哪吒2的好坏,不大好说,毕竟电影好坏没有客观标准,而且人家有票房,票房好,一切都好,你可以觉得不好看——更准确的表达是“不喜欢”,但不能说。
我带娃去看了,但若让我自己选择,我不会去看。但这不是电影的错,更不是导演的错,是我自己眼瞎,品味不够。
又带娃去看了《熊出没》,个人愚见,比哪咤更值得看。
但票房才是硬道理。
在哪吒的票房面前,熊的票房就一个字儿:
熊。
哪吒票房的狂飙,可能连高启强大哥都要翘大拇哥。
自然,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持续爆表。
民族电影的骄傲啊。
国产动漫的骄傲啊。
可是,值得骄傲吗?
跟我有关系吗?
电影真的好吗?
但连人民日报都激动了,激动之下,就发了个无脑的标题:
哪吒总票房破200亿。
那天看到消息,我吃了一吓,洗了眼屎,点开标题,原来是这样:
人民日报的标题,对了解哪吒系列电影的人来说,不难理解。
但14亿人口中,有多少人了解哪吒系列电影呢?
200亿票房,全算在国内,每张票按35元计算,看过哪吒电影的人,也不到一半,何况还有人因相亲连看8场哪吒二。
但看到新闻的人,一定有很多根本不了解哪吒系列电影,也不会点开标题看正文,就会误以为,一部哪吒2,就把票房干到了200亿——当然也并非不可能。
这不是赤果果的误导吗?
作为国家级媒体,任何表达都应精准严谨,尽可能避免任何误导。
否则,将会产生坏示范,让更多媒体和自媒体效仿,用更多似是而非的标题和表达,误导读者或观众,进而导致认知混乱,助长浮夸甚至欺骗。
幸好,尽管媒体日益堕落,但依然有人坚守底线,比如《大河报》的表达就很严谨:
哪咤系列电影票房破200亿。
有人可能会说,人民日报的标题里,有个“总”,有点脑子的人,都应该能理解,除了你这样的傻逼。
但请注意,人民日报的标题要想不被误解,读者必须对哪咤系列电影非常了解。即使这样,仍然可能误解,你看这条评论:
但大河报的标题,即使不了解哪吒系列电影的人看了,也很难误解,因为“系列”已经准确表明,200亿不是一部电影的票房。
而“总票房”的说法,还可能让人以为是哪咤2国内和海外的票房总和。
所以,人民日报的标题要想不被误导,应当这样改:
哪咤系列电影总票房破200亿。
为啥要对这个标题较真?
因为这个标题背后,是大量“误导性表达”甚至“欺骗性沟通”的存在,而且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误导性表达”。
“误导性表达”,不仅导致大量误解,更会导致大量分析、判断、决定和决策失误,最终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失。
更可怕的是,还有很多人别有用心,会故意用“误导性表达”误导公众,让公众产生认知谬误,利用公众的认知谬误操控公众,收割公众。
所以,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大报,任何时候都应坚守底线,做好示范,防止对各类媒体造成误导。
你若不想被误导,被操控,被收割,请从现在开始,对所有“误导性表达”保持高度警惕,并努力倡导精准而严谨的表达。
来源:精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