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的‘战狼’不灵了?十亿大片撤档,中国观众终于清醒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24 18:23 1

摘要:春节档的硝烟尚未散去,《蛟龙行动》的撤档公告却犹如一记耳光,响彻整个电影圈。

春节档的硝烟尚未散去,《蛟龙行动》的撤档公告却犹如一记耳光,响彻整个电影圈。

这部投资超过10亿的军事动作大片,在上映至第17天时,票房仅仅收获了3.78亿,连成本的零头都没能收回,最终不得不狼狈撤档,宣告需要“回炉重造”。

博纳影业老板于冬曾放言“绝不撤档”,并把差评归咎于“黑水”,然而现实用动作打破了他的豪言壮语。

观众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豆瓣评分勉强及格,连忠实粉丝也不禁直言“剧情稀烂”、“人物工具化”。

观众开始觉醒,是否意味着这一切将要改变?

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主旋律军事片的高光时刻曾让众多资本趋之若鹜。

然而,《蛟龙行动》的惨败,却揭示了该题材的隐痛。

观众对此类千篇一律的“炸潜艇”、“救同胞”套路已开始产生厌倦。

影片开场的多线叙事混乱,拖沓的中段,以及潦草的高潮表现,连战斗场面都缺乏新鲜感,竟被吐槽成“连《红海行动》的脚趾头都比不上”。

七年过去,吴京的《战狼》系列燃起的激情似乎已被消磨殆尽。

观众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加家国情怀”的公式已完全免疫。

这种审美疲劳将如何改变观众的消费行为?

《蛟龙行动》试图通过黄轩、于适等流量演员吸引年轻观众,却适得其反。

影片中强行植入的兄弟情“麦麸”戏码,将人物的情感逻辑漏洞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涵予饰演的潜艇长在关键时刻哼口琴,情感煽动却显得格外滑稽。

而女军人佟莉无疑沦为了工具人,其草率的牺牲剧情让人愤怒。

与此同时,反观同期上映的《哪吒2》,凭借扎实的剧本和创新的特效,迅速狂揽百亿票房。

这明确指出了一个事实:即便有流量明星,也无法拯救一部烂片。

《蛟龙行动”的溃败,折射出吴京式硬汉IP的尴尬处境。

自《战狼2》创造56.94亿票房神话后,国产军事动作片便陷入“模仿的狂欢”。

然而市场的容量终有上限。

吴京本人也在悄然转型,他从《流浪地球》系列再到筹备中的《镖人》,试图跳出“战狼”标签。

这个变化是否能够改变观众的既定印象呢?

《战狼2》的成功实质上填补了国产重工业电影的空白。

然而之后同质化作品泛滥,如甄子丹的《误判》同样难逃票房滑铁卢。

观众如今渴望的,不再是单调的“手撕敌人”的快感,而是如《哪吒2》般兼具文化内核与创新表达的诚意之作。

这样的趋势是否预示着动作片将迎来新的风口?

吴京显然意识到了这种危机。

为此,他蓄起长发,留起胡须,筹备漫画改编电影《镖人》。

与袁和平合作探索武侠新风格,甚至扶持动作新人,试图为中国动作片注入新鲜血液。

然而,转型的道路并不轻松。

观众是否愿意为“非战狼”的吴京买单?

《蛟龙行动》的失败或许在此给出了答案:与其靠消费情怀,不如彻底颠覆。

《蛟龙行动》的撤档,表面看似止损,实则是行业积弊的缩影。

资本迷信于大IP,十亿的投入为何未能打磨出好故事?

影片耗资10亿,花费巨资建潜艇和挖水库,每一帧都是“金钱的燃烧”,但剧本漏洞百出。

导演林超贤曾凭《湄公河行动》成名,但《蛟龙行动》的叙事混乱暴露了“重场面轻故事”的通病。

资本盲目押注于大制作,忽视了内容的打磨,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主旋律不等于免死金牌。

《长津湖》的成功源自真实历史与情感共鸣,而《蛟龙行动》想用“爱国”掩盖剧情硬伤,当于冬怒斥差评是“黑水”时,观众直接反击:“烂片不配谈情怀!”

市场正在用购票宣告:观众不再为敷衍之作买单。

博纳影业宣称撤档是为了“听取观众意见制作特别版”,然而观众们早已看透此番套路。

去年的《红毯先生》和《野孩子》在撤档重映后,依然扑街。

与其“回炉加佐料”,不如承认失败,从头再来。

正如网友所言:“与其花10亿拍烂片,不如拿1亿培养编剧。”

《蛟龙行动》的撤档,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

随着“战狼红利”的耗尽,流量明星的失效,唯有回归内容的本质,才能找到破局之道。

吴京的转型、饺子的崛起、《哪吒2》的百亿票房,都在传递同样的信号。

观众需要的,从来不是“战狼”,而是“好狼”。

下一次,若再有人想靠“吴京同款”圈钱,不妨先问问自己:这碗冷饭,还能炒热吗?

中国电影正站在一个转折的历史节点上。

真正的好内容,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随着观众视野的拓宽与审美的提升,未来的观影市场亟待寻找新的故事与新的表达方式。

资本若能听取观众的声音,审视自身的不足,重归内容为王的初心,或许能够打破这层层的冰封,迎来新的春天。

来源:淡泊的葡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