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24 20:53 1

摘要:看到《哪吒2》票房破136亿了,大家在猜它能不能进全球影史前五,在讨论它出现的契机、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的意义……等等等等。

看到《哪吒2》票房破136亿了,大家在猜它能不能进全球影史前五,在讨论它出现的契机、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的意义……等等等等。

突然就想起了一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被《封神第二部之战火西岐》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太久了,是时候同这种负面情绪说再见了。最后回忆一下这段时间的情绪波动,吸取教训,免得以后再陷入这种精神内耗里。

一年半以前,当我为导演说邓婵玉这个女将军不再有配土行孙这种恶俗安排而高兴时候,忘了另一句烂大街的话“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一年半后的现在,我看到了《封神第二部之战火西岐》,并且看完之后越来越生气,直到今天。

都说《哪吒2》天时地利人和,又遇到了第一个非遗中国春节,又遇到了国际形势、人心微妙,气氛烘托到这儿了。

可上映之前《哪吒2》有的,《封神第二部》都有,甚至更好。在我看来,于“传统文化”这张牌之外,封神2还有一项哪吒2所没有的长处——历史加成。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都说《哪吒2》有暗喻,《封神第二部》能做的暗喻乃至明示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时间走到2025年,大国对抗,新秩序的建立,古老文明的不断革新与伟大复兴——尤其最后一个,《哪吒2》是比较难展示的。不是吗?这恰是《封神第二部》的长处。

它真的太适合上价值了。

走进影院之前,我是很期待这“史诗”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文艺作品也必然与现实相照应,三部曲、成长、史诗、现实隐喻,我已经做好了作一次精神享受的准备了。

然后呢?主创把这个点给扔了,扔了,扔了……

当编导让姬发说出“投降”的时候,让人怎么代入隐喻?互加关税那会儿,叫着要投降的人也挺多的哈。都是带善人呐!所以,你们怎么想的啊?但凡有一丁点儿联想到眼下,都是一种侮辱。

现在跟西大的对抗才哪到哪?75年前,17个堂口打上门,不也没怂,就是干吗?还干赢了。

有时候看到他们找补说的姬发投降这是“仁善”就觉得挺可乐的。“仁善之主”和“黯弱之君”还是有区别的。

不懂真的“仁善”的意思的人,建议看一看电影《大决战》,里面有一句台词:“就算中原野战军都打光了……”

所以,什么是仁善?以小节夺舍大义,避重就轻,真是可笑。

如果主创坚持想法的话,那第三部真不必再看了。没意思,真的没意思。

对“周虽旧邦”是《文王》里的句子。那我们就要问了,文王呢?

伯邑考呢?

天谴呢?

姜文焕呢?

有交代吗?

刚看完的时候,虽然觉得哪里不对,但封神第一部给了我太多美好的错觉,当时我还天真以为导演是有什么深意。

从出土文物甲骨等等来看,商代是有女将军的,我以为导演是在下一盘大棋,毕竟号称重新释读经典。为此单开一条大女主线,让姬发成长放慢、弱化神仙作用、弱化群像,别是我水平不够,没领会到。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写了第一篇观后感,用词很小心,除了很确定邓婵玉线是大女主、给她上了各个层次的BUFF显得人设饱满,姬发的人设我以为只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慢半拍”“不是完成态”,姜子牙等人也是慢半拍……

当时是有担心的,因为三部曲,已经两部了,还剩一部,能演完武王伐纣吗?而且人物、关系表达等等,是西式味,跟我理解的中国古代思维好像有点不一样。

但是,既然是三部套拍,第一部还不错,第二部不至于很差的,对吧?第二部前面节奏还是不错的,打戏也挺精彩,看热闹的话,也不亏。

后来才发现,他就是拉了坨大的。就是放弃三部曲史诗的“连续”不要,第二部做成大女主线的“单元”。大女主线一旦确定,又把其他所有线索、人物钉死在了陪衬地位。它并不是把女主线和封神线并行的。

你跟政客都不许参加业余说谎大赛,因为你们都是专业的!

我就多余这么小心!就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出了电影院我就该骂的!白白内耗这些天,给自己气够呛!看完电影版《异人之下》的我,是怎么敢完全相信《封神第二部》能拍好的?

(是的,我!完整地!看完了!《异人之下》电影!焯!)

——电影里为什么要让姬发投降?

——再不投降他就要胜了,邓婵玉就要败了,大女主不能失败。

哪怕在《封神演义》原著里,邓婵玉是先胜后败再降周,电影里要做绝对的大女主线改编,她就不能有“败”,她也不能“降”。

那就让姬发“降”,再被各种人物教育,最后坚定信心。

这两个人物对比,看出什么来了吗?一主一次,邓主姬次,大女主中心是很明白的。

邓婵玉哪怕观点有转变,也是“事教人”,看到西岐的生活、被闻太师设计,她自己悟,有主动性、主体性。

姬发呢?哪怕第一部里“天不杀你我杀”,第二部开篇有设伏出击,他的转变也只能是“人教人”。姜子牙说他、西岐老者说他……他再改,他是被动的。

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好做主角的。而主动性,编导吝于给第二部的姬发。

对,当时的姬发不知道后面会有杨戬、哪吒带着蓝精灵来救阵。但是,这不正是“抗争”的意义所在吗?从1840年到现在,近200年来,所有抗争、牺牲的人,为什么不降呢?他们是笃定自己就一定能够享受到胜利的果实的吗?

我请问。

比较起来,于适本人写的姬发的演讲,没有“投降”只有“抗争”。我的血压是被这个“生发联想”救回来的。

————————

即使到现在,我仍然要说,《封神第二部之战火西岐》的大女主线做得非常扎实,编导对女主线的控制力超绝。节奏、节点都把握得非常好。给邓婵玉上了这么多适合现代女性审美的人设,尤其是主动性这一块。电影质量不能称为烂,女主线完成度很好。如果是纯然的烂,直接说烂就OK了,也就不用生气到现在了。

但是,是“大女主线”很好,不是“女主”塑造得很好。

邓婵玉是比较饱满的人物形象,编导用心从各个角度给她做了人设,不深究的话,能糊弄眼睛的。比如大家认为的感情戏,又或者洗澡的时候露出身上的伤痕,虽然只存在于台词中,但是提到的邓九公的理念对她的影响。与闻太师交易时的决断,做间谍的时候对温暖的向往,以及最后杀闻太师的果决。

但是,为什么邓婵玉的话题度没这么高,如果戏烂她不烂,讨论度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问题出在了“女将军”。

无论是李焕英还是乐莹又或者近来的女角,都不是“女将军”, 这个形象的出现是令人期待的,但是很遗憾,没搞好。

设计这个人物的人,花了太多的精力在“各个角度”,忘了本源——女将军。因而显得虚浮,立不住。

从邓婵玉的外在形象来看,作为纸片人,不会有人指着这个样子说这是个娇小姐,不是女将军。但是,她做了什么呢?

天知道,当看到西岐劫营的时候,邓婵玉下令各营不许动我有多惊喜。

这是脱离了“职场剧就是披着职业的皮谈恋爱”的窠臼,是在写一个“女将军”该有的反应,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女将军了。我等着她接下来的应变、反击……

你要写女将军,就不能只写她穿着铠甲拗姿势,对敌方将军说垃圾话。还要写她战前准备、动员、对己方军队的了解掌控、对战略意图的理解,后勤调配、战术安排、与友军的配合、战争中的冷静、遇到突发状况的应变,复战争中在己方后方政治中枢有自己的策应、战争后为己方争取抚恤、升赏(撕饼)等等。

然后四大天王就跑了送人头去了,然后她的营盘就乱了。

不是,姐们,你是将军,主动请缨出征的,我以为你是有把握的,开篇没拍,是为了省时间,默认你能控制得住兵马。结果你手上的最强战力,BUG一样的挂,你没管过?你领兵出征不确保他们的可控性?你这是打仗啊!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最强战力,控制不住。发令发了个寂寞,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对部队的掌控力,哪怕不摁住四大天王再安排点应变事宜呢?

“姬发小儿,不懂打仗,让我教教他。”掩面,你教他啥啊?他设伏的时候,手下听他的。他出手前知道安排后路,一旦战事不利让百姓撤入岐山。你呢?

你要教他啥?因为他管得住手下,你要教他管不住?彩蛋放出来了,那殷郊千里送人头的智商跟西方巨怪式的四大天王是挺像的,姬发也确实拦不住……

不是,咱能教点好的,学点好的吗?

如果“女将军”立不住,那依附其上的“各个角度”就成了“披着职业的皮……”

对,邓婵玉是很能打,但是,能打的不一定是将军,也有可能是打手。而你要给大家看的是个女将军。

而“各个角度”也是意识有了,表现得隔靴搔痒。

为人诟病的“感情戏”,我仍然坚持没有“感情戏”,你可以说是“感情”。她感情的对象也不是“姬发”而是“感情本身”。正常人到了那个年龄自然生发的东西,并不是针对姬发。如果硬要说的话,姬发是个“引子”,工具,勾起她到这个生物阶段可能会的一种情绪。“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而已,木兰梳妆,也不是为了取悦谁,不是吗?

而姬发,我依旧认为他就是看夜光手表儿童款。“夜光手表梗”还有前一句“把你拉到XX”,整个段子可以很形象地概括编导想对“感情戏”的安排:你觉得是吧?不,你误会了。

姬发,不是安排给邓婵玉的感情戏对手戏角色,是安排给邓婵玉的对照组。

“你们都觉得是感情线是吧?其实不是的哟!惺惺相惜而已,女主不一定非要有一个配偶呀。啊,哈哈你们要嗑CP?真淘气,随便你们。”但是好像失手了,因为所有一男一女在一起的桥段,都很“刻板”、“程式化”,独处、唱歌、脱上衣……是吧?真不怪观众认为是感情线。讨论度也有了,可惜是骂,雍和宫许愿了属于是。

啥?有流出来的“第二部主题是爱情”?那导演还说是三部曲成长史诗武王伐纣呢!让我看看还有谁信了他的邪。

咱只就自己看成片之后的感受说的哈。为啥最后是唱有女,不是唱乐土?一是“自我”,她这会儿就是一个这个年龄的女人,自己想做的事(业)做完了,有点自我,不想那么多,不行么?二是有“女”,乐土指西岐,大女主不能降周,要保持主体性,不然就成了随从于姬发了。笑。

洗澡劫营,表现“女将军”的属性,身上有伤,经历过战火洗礼,她是个战士。处变不惊,洗澡时被闯也没有羞涩。

其实这些特征的表达,在第一部里导演自己就写出了答案,开场殷郊就被殷寿抽花了脸,姬发回家也是脸上带伤,第二部里浮桥唱歌,太鸾一鞭子也是冲西岐百夫长脑袋去的。

邓婵玉出场,也没带面罩防护,你给她脸上一道开映几十分钟后面会愈合的伤都行,既不会让演员没机会展现真容也不用让演员去洗那个澡。她的身份、经历,一张脸一个妆就够了。把这洗澡的几分钟,留给邓婵玉多下几道应变的命令、制止混乱、寻机反击……不是能让“女将军”的形象更扎实吗?

不过这片子好像是对嘲讽“女性洗澡被闯入就会惊慌羞涩”有执念,必得让演员洗一个,并且不惊惶不羞涩。

就还是“观众没看懂”,观众不去想杀野猪身上脏了要洗澡。又被骂了,雍和宫许愿×2怪活该的。

真就拿着答案要点,搁那儿硬拗解题思路,不幸,还拗错了。

创作者很爱“大女主”,然而“女主线”可以凭技巧做得很扎实,“女主”非得倾注一定的情感不能让她“可爱”,仅凭要点缺乏活人气的。

设计邓婵玉的人,就跟那个跟团旅游到景点打卡一样,打完就完,事后也不记得了,直奔下一个。“下令,这个点有了,好,下一个展现角度。”“洗澡,这个点也有了,好,下一个展现角度。”下完令、洗完澡之后,TA自己都忘了自己还有果断、不羞涩的人设了,又开始捂胸问你要干什么了。

按大女主电影,给六分,四分给“大女主题材”的保护分。拍得及格了,但以后建议不要再拍了。

其实,殷寿和闻太师也是很好盘的,但是整个故事这个鬼样子,不想盘了。

至于第三部,说实话,看到蛊兵的时候,哪怕不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也知道殷寿要完了。因为干的这件事,叫“自销基本盘”,他把自己统治所依赖的力量给嘎了。次子继位,原班人马是为他哥准备的,天然不信任。四大伯侯又反了。他最可靠的就是亲自养大质子。现在……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我已看到结局。

什么?你问为什么不聊聊其他角色?掐个表,就其他角色的出场时长,除了煤气灶还能吐槽两句,其他的还能聊出点什么?

哦,对了时长。说封神线、姬发线也是主线因为时长也不短的。建议找一下苏培盛的演员李天柱的采访,字母站就有,他说,他拍戏之前,导演跟他说,你这个角色,戏份蛮多的。他到了,一看,演苏培盛。那可不是么,有大橘就有他……但你要说苏培盛是主线,你是不是傻?

“投降”要找补解释、“洗澡”要场外解释、“感情戏”还是要场外解释、连主线在哪里都要狡辩……咱就说,一部电影,如果有那么多需要场外解释的点,是不是证明,它在“场内”故事讲得并没有那么好呢?

封神三部曲,已是江畔沉船,冢中枯骨。

扔了吧,忘了吧,不再聊它了。

也不想看第三部了,不看的导演黑名单也再加一个名字。

来源:偏西的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