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多年前,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将人性对美的渴望与毁灭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多年前,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将人性对美的渴望与毁灭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小编的启蒙之作,这部影片让我对意大利艺术电影产生了难以释怀的迷恋。
玛莲娜的摇曳身姿、低垂的眼眸,成为小镇欲望和恶的靶心。
在情感的漩涡中,她最终凋零,这种逝去,令人痛心。
2024年,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带着新作《帕特诺普》重返戛纳电影节。
这次,红颜祸水的主角化身为被诅咒的“海妖”,再度将“美”置于审判席上。
《帕特诺普》(Parthenope)的故事在1950年开启。
那不勒斯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水汽,吹进一户平凡人家。
新生的女婴啼哭声中,父亲为她取名“帕特诺普”,源自希腊神话中以歌声迷惑水手的海妖之名。
这个名字仿佛是对她未来命运的预言:美丽惊人,却注定与危险并存。
18岁的帕特诺普,只需一个回眸,便能令整条街的男人失魂落魄,令人向往又恐惧。
电影经纪人找上门,称她“天生该活在聚光灯下”。
而那些男人们则坚信“你能轻易得到一切”。
甚至连亲哥哥都深陷畸恋的泥淖,目光中透露出不一样的情愫,母亲也察觉到了种种迹象。
在卡普里岛的月夜,帕特诺普与青梅竹马的男人缠绵,哥哥在一旁嫉妒发狂。
昏暗的房间里,醉酒的作家为她谱写癫狂的诗句。
在教堂内,道貌岸然的主教却借着上帝之名行欲望之事。
然而,美带来的不是救赎,而是无尽的诅咒。
在无法承受禁忌之爱之下,哥哥悲惨地自杀,母亲将所有罪责推到女儿身上。
亲友的指责与非议如利剑般刺向帕特诺普,她只感到无能为力。
帕特诺普似乎被困在现代与神话的夹缝中。
她的歌声越动听,却越将他人推向深渊。
导演索伦蒂诺对那不勒斯的痴迷近乎偏执。
在电影里,蔚蓝的第勒尼安海、卡普里岛的悬崖、繁华的市集街道交织成一幅流动的南意风情画。
有影迷调侃说:“这哪里是电影,简直是那不勒斯的旅游宣传片!”
此时的帕特诺普选择攻读人类学,并放纵自己去探索人性的灰暗。
她目睹醉酒作家用华丽文字粉饰空虚,看主教如何将神圣与欲望混淆。
最终,她亲自踏入娱乐圈,却被评价为“眼里只有死水”。
这股割裂感恰如电影中的一段神来之笔。
当她试图表演悲伤之时,镜头却拉远,揭示了整个剧组冷眼旁观的荒诞。
帕特诺普与不同男人的情感纠缠,如同一场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
情欲戏码华丽而疏离,强光透过门板将偷情织成闹市。
交响乐与身体交缠,形成诡异的反差,无法逃脱的欲望纠缠似魔咒般萦绕在她身边。
从《绝美之城》到《帕特诺普》,索伦蒂诺一直沉醉于“美”的解构。
然而,这一次的争议声更甚。
有影评人尖锐批评:“看两小时的完美尤物被众星捧月,和刷Instagram网红视频有什么区别吗?”
确实,电影中的部分剧情如蜻蜓点水,哥哥之死缺乏铺垫,竹马的转变略显突兀,帕特诺普的成长更像被动漂流。
当帕特诺普问道“人类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时,她在论文答辩中被教授嘲笑。
“你们只想要答案,却不会提问”,这句讽刺反映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复杂。
我们一边消费着她的美,一边又审判着她的罪。
玛莲娜的悲剧源于外界压迫,而帕特诺普的困境始于自我认知的割裂。
她越是探索人性,越发现他人在她身上投射欲望,但无人愿意去理解她的孤独。
兄妹暧昧、教会丑闻、酒神式狂欢。
最终,当帕特诺普赤裸裸地走向大海时,观众与片中贪婪的凝视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这一刻,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反思与道德审判。
正因如此,导演索伦蒂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帕特诺普》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而是对当代社会中“美”的无尽追求和随之而来的困惑的深刻拷问。
对于热爱文艺电影的朋友而言,这是一场值得沉浸的艺术之旅。
欢迎来到《帕特诺普》,让我们共同领略那掺杂着美与罪的命运之歌。
在这场关于美的探索之旅中,电影《帕特诺普》不仅让我们对美的定义产生深刻思考,更引发了对角色命运的深刻同情。
透过华丽的外表,内里却是冷酷现实的剖析。
也许,每个被众人追逐、仰望的美丽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苦痛和无奈。
在追寻美的过程中,或许我们更需要反思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后果。
在这些美丽与罪恶交织的故事中,艺术能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我?
来源:晴天趣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