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23日凌晨3点,演员姚晨在微博发文祝贺:“恭喜霍猛导演!荣获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电影生息之地# 生生不息!” 这条消息迅速引发关注。
2月23日凌晨3点,演员姚晨在微博发文祝贺:“恭喜霍猛导演!荣获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电影生息之地# 生生不息!” 这条消息迅速引发关注。
霍猛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一名青年教师,在拍摄电影《生息之地》时,他带领了许多上大的研究生参与剧组的实际制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当地时间2月22日晚,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举行,中国导演霍猛凭借电影《生息之地》摘得最佳导演银熊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由姚晨担任监制。
早在2022年的金鸡创投大会上,姚晨作为评委被剧本中描绘的人与土地之间质朴情感深深打动,当即决定支持这部作品并出任监制。
《生息之地》由上影集团领衔出品,凤凰传奇影业有限公司、浮光静影(佛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坏兔子(上海)影业有限公司以及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该片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北方乡村的一户普通农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春耕秋收、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场景,传递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温暖。影片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刻画了李姓一家勤劳坚韧、乐观淳朴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作为上影集团“新人新作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生息之地》自2021年启动以来备受瞩目。该片曾在2022年金鸡电影节电影市场创投板块获得“最具潜力导演”和“评委会优胜项目”两项大奖,受到业内一致好评,可谓未映先热。
影片于2023年在河南永城开机,全程采用河南方言拍摄,这也是霍猛继《过昭关》之后,再度创作的一部根植于豫东平原的故事。
据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介绍,霍猛是首位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的中国内地导演。
他认为,霍猛此次获奖标志着中国新一代导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生息之地》的内容非常扎实,堪称一部从儿童视角出发的90年代初河南农村民俗风情画卷。影片中的农民角色由素人演员饰演,艺术表现极具个性和深度。”
霍猛不仅是优秀的导演,也是一名尽职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强调根据不同题材打造独特的影片气质。
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称:“霍猛是我的班主任,我为他感到骄傲!他在课堂上经常提醒我们,在拍摄不同类型的电影或短片时要注重氛围营造,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事实上,霍猛早在2018年就因执导《过昭关》而崭露头角。该片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获得了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和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奖,并被引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教学体系,同时也引起了上影的关注。此外,霍猛还入选了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 YOUNG X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
刘海波表示,霍猛的成功提醒我们,上海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引进和留存工作。“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尤其是创作个性,才能让艺术家感受到支持与认可,从而愿意将上海视为实现梦想的‘成就之地’。”
《生息之地》的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国青年导演的实力,也为未来的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现力,赢得了国际舞台的认可,成为中国电影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