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续作热映,反派申公豹意外成为观众热议焦点。社交媒体上,“心疼申公豹”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这位“仙界弃子”的命运轨迹,被年轻观众称为“职场人真实纪录片”。当传统神话中的“恶人”成为集体情感投射对象,背后折射的正是转型期社会的群体性共鸣。
《哪吒之魔童降世》续作热映,反派申公豹意外成为观众热议焦点。社交媒体上,“心疼申公豹”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这位“仙界弃子”的命运轨迹,被年轻观众称为“职场人真实纪录片”。当传统神话中的“恶人”成为集体情感投射对象,背后折射的正是转型期社会的群体性共鸣。
“申公豹才是真正的打工人嘴替!”这条豆瓣高赞短评道破共情本质。片中,豹妖出身的神仙即便修炼千年仍被边缘化,恰似现实中“双非学历歧视”“35岁危机”等结构性困境。数据显示,2023年普通院校毕业生求职成功率仅为名校生1/3,这种“先天出身决定论”与仙界对异类修士的排斥如出一辙。当申公豹嘶吼“成见是座大山”,无数在职场遭遇“玻璃天花板”的年轻人瞬间破防。
电影中“盗灵珠”的黑化选择,被解读为对畸形竞争的反抗。申公豹发现千年苦修不及同门“后台硬”的崩溃,精准击中当代职场人痛点。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超六成90后认为“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与修仙界“绩效异化”形成跨次元呼应。心理学专家指出:“当系统公平性遭质疑,‘捷径心态’就会蔓延,正如年轻人热衷考编、炒币的集体焦虑。”
值得关注的是,观众对反派的宽容态度标志社会认知的进化。相较于非黑即白的传统叙事,Z世代更愿追问“恶的成因”。正如弹幕中“谁天生是反派”的刷屏,年轻群体开始用系统性视角替代道德审判。这种转变在现实中体现为:求职者自发抵制学历歧视、职场人联合声讨996——当申公豹与哪吒共享“逆天改命”的悲壮,正邪边界已然模糊。
这场跨越千年的共情实验,最终照见的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内耗。当神话角色成为时代情绪载体,或许正是我们重新审视规则、疗愈创伤的契机。正如网友所言:“申公豹不是反派,他只是没被光照到的我们。”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