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硬核军事大片书写热血担当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24 18:02 1

摘要:作为2025年电影春节档唯一一部军事题材电影,《蛟龙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片的前作《红海行动》不仅是2018年春节档逆袭的“黑马”票房冠军,其后更获得年度票房冠军,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经典军事电影。作为续作的《蛟龙行动》将战场从沙漠转移到了深海,在延续前作军事动

作为2025年电影春节档唯一一部军事题材电影,《蛟龙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片的前作《红海行动》不仅是2018年春节档逆袭的“黑马”票房冠军,其后更获得年度票房冠军,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经典军事电影。作为续作的《蛟龙行动》将战场从沙漠转移到了深海,在延续前作军事动作片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中国银幕上前所未有的核潜艇军事题材,讲述了为捍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深海之战,展现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向海图强的时代风貌,表达了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蛟龙行动》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其在题材上的突破——这是中国第一部核潜艇题材影片。众所周知,核潜艇是深海利剑、国之重器,承载着捍卫国家安全甚至是实施核威慑、核反击的重大战略功能,因而也具有机密性。而本片则大胆触碰了这一题材,以我国核潜艇事业发展为前提,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近未来”的故事:中国海军截获情报,一艘境外超级潜艇企图发起针对我东南沿海的军事行动,遂派出中国最新型的“龙鲸号”核潜艇,载着海军特战队蛟龙突击队一起前往探查。“龙鲸号”经历惊心动魄的海底潜艇大战,蛟龙突击队在敌潜艇和海底基地连番苦战,成功阻止了试图毁灭我东南沿海甚至整个亚太地区的邪恶计划,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蛟龙行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以来“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基本特征,强调价值传达与市场属性的内在平衡,遵循类型规律以创造观赏性,增强军事专业性以丰富戏剧性,强化故事强度与情感浓度,打造震撼的视听场景,不断升级制作水平,努力全面提升作品品质。

事实上,本片并非中国第一部潜艇题材电影,1985年上映的影片《蓝鲸紧急出动》便讲述了我国海军某潜艇奔赴远洋执行任务的故事。该片风格写实,相对而言或许更贴近真实的潜艇生活、训练和战斗,但观赏性则相对不足,在中国军事电影史上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此后,我国再没有标准意义上的潜艇题材电影问世。而此次《蛟龙行动》横空出世,片中的“主角”已经由常规潜艇升级为更加现代的核潜艇,影片类型也由纪实风格转为了大制作、市场化的类型化创作。

本片在潜艇片的类型框架下进行了不少创新探索。在世界军事电影史上,早已诞生了不少经典潜艇战争片,如《从海底出击》《猎杀U-571》等。幽闭沉默的幽灵式潜艇、潜艇之间猫鼠游戏般的搏杀、死亡的恐惧以及绝地逃生的喜悦,都是潜艇片的经典桥段。本片中随时出现的深海断崖、海底峰群,以及即将喷发的海底火山群,都为“龙鲸号”的行动制造了巨大威胁。影片有意突出了自身的“硬核”军事特色,大量潜艇战斗术语不断涌现,几乎让观众应接不暇。片中核爆引发海底火山喷发、核反应堆冷却系统故障排除、闪避并利用超空泡鱼雷进行反击等战斗细节,都是传统潜艇片中所未见的。

影片还突出了声呐兵的关键性作用。作为潜艇的“耳”与“目”,声呐兵必须迅速甄别军舰、潜艇、民船、海浪、海洋生物等不同声音,高水平的声呐兵甚至能根据目标舰船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声响,判断出其国籍、型号甚至舷号。在战斗当中,声呐兵必须于细微处听惊雷,在电光石火之际作出决定全艇生死的判断。片中的声呐兵曹宏浪从最初的生涩,到经历苦练后最终立下战功,成为让人印象深刻、充分反映潜艇作战特色的人物形象之一。此外,蛟龙突击队在潜艇和基地内的激战,则延续了导演林超贤最为擅长的类型,拳拳到肉的搏斗与激烈的枪战、爆炸都为这部潜艇片增加了显著的军事动作片元素。

《蛟龙行动》也充分展现了当前中国强大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平。本片较前作在制作层面实现了全面升级,光是用于拍摄的潜艇就制作了4艘,最大的“龙鲸号”按1∶1比例打造,全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置景内部的机械结构、仪表屏幕、武器系统均经过详尽的研究设计,制作精良,令人惊叹。影片还精心构建了海上钻井平台、海底基地等50多个场景,设计了鱼雷、水下探测器等16种以上的潜艇武器。中国电影人以做科研的态度创作出了这部“面向国际、属于中国人的潜艇大片”,从中国军事电影史的角度来说,的确意义非凡。

作为军事文艺创作,《蛟龙行动》既是人民海军筚路蓝缕、锐意进取的发展史的缩影,也是中国军事科技持续进步的真实反映,更是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的现实折射。可以说,《蛟龙行动》虽然是一部“近未来”设定的作品,实际上却融合了历史、现实与未来。

林超贤这样陈述自己拍摄本片的初衷:“每个大国都要有一部潜艇电影,我们也要有一部自己的潜艇电影。”《蛟龙行动》是写给人民海军,尤其是海军潜艇兵的一首深情诗篇。在1985年的《蓝鲸紧急出动》中,还有着对于海军舰艇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焦灼感,而在《蛟龙行动》中,参谋长方屹与艇长赵启航自豪而深情地回忆起两人当年首次登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时的激动心情,片中的最新型核潜艇“龙鲸号”,与世界先进潜艇相比已不再有代差,这也映射了中国海军装备建设所取得的巨大飞跃。影片用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地完整呈现了“龙鲸号”的指挥舱、导弹舱、核反应堆舱、潜水器舱等不同舱室。这样的艺术呈现方式透露出来的,无疑是对于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自信。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现代军事强国才可能拍摄出现代军事大片。影片中展现的各种先进军事装备,多是在我军现役或实验阶段装备基础上的合理技术延伸,充分反映了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片中令人震撼的单兵飞行器、发射榴弹的机器狗、潜艇水下发射海空无人机、超导磁流体推进等装备和技术大多已进入科研实验阶段,有的甚至已在珠海航展等场合进行了公开展示。片中还出现了智能化目标识别的潜艇声呐装置,而据公开报道,我军在声呐号手训练中早已开始采用“人工+智能”模式,智能化、无人化早已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路径。可见,本片在故事与技术设定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基本还是以现实为基础和前提的,也准确反映了我军装备发展建设的未来趋势。

《蛟龙行动》也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精神”的军事电影。在西方经典潜艇片中,更多塑造的是引领潜艇官兵作战的个人主义英雄,着重表现潜艇封闭空间中的心理博弈及复杂人性,强调战斗过程一波三折的戏剧性与娱乐性。而《蛟龙行动》虽然也大体遵循类型化叙事法则,却打上了中国海军潜艇兵的鲜明烙印,塑造了守卫祖国万里海疆的海军英雄群像。事实上,片中“一舱备战!二舱备战!全艇备战!”等战斗用语,便直接取材于人民海军潜艇兵真实的训练与战斗细节。“我们是和平的盾牌,护卫着国家的安宁,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对祖国的忠诚……”片中《中国海军核潜艇之歌》唱出的正是人民海军保卫国家安宁、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决心。在类型叙事的背后,影片试图传达的核心主旨是中国海军官兵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同呼一口气,百人一杆枪”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民族梦想、深蓝出击”的鲜明爱国主义精神;是勇担大国责任、积极维护世界和平、胸怀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这部硬核的军事大片书写的是对于国家、人民和世界的热血担当,这也是本片与西方同题材影片最大的区别。

《蛟龙行动》并不完美,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升。未来的中国军事电影,还需要更加完善故事逻辑性和细节合理性,妥善处理军事专业性与观众接受度之间、动作场面与人物塑造之间的有机平衡。毋庸讳言,当前的中国军事电影创作面临挑战,这需要创作者们走出舒适区,克服创作惯性,探索创新路径,满足观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完成对于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更有力、更有效的表达。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