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夏电影董事长赵海城曾透露,乌尔善导演的新片《郑和下西洋1:沧海幽冥》目前正在筹备中,计划于2024年第四季度开拍,初定于2026年与观众见面。该片将对标《加勒比海盗》,并开发为系列电影,通过正邪对抗、激烈海战、深海秘境、惊险揭秘等元素,打造“中国首部海上奇幻
“据极目新闻消息,华夏电影董事长赵海城曾透露,乌尔善导演的新片《郑和下西洋1:沧海幽冥》目前正在筹备中,计划于2024年第四季度开拍,初定于2026年与观众见面。该片将对标《加勒比海盗》,并开发为系列电影,通过正邪对抗、激烈海战、深海秘境、惊险揭秘等元素,打造“中国首部海上奇幻冒险巨制”,全景式呈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
在影视创作的版图中,历史题材本应是承载民族记忆、传承文化脉络的庄严领地。但当乌尔善宣布拍摄《郑和下西洋》时,带来的不是对历史重述的期待,而是深深的忧虑。
乌尔善,这位凭借“奇幻”标签在影视圈崭露头角的导演,过往作品虽有票房成绩,却难掩内容空洞、过度追求形式的弊病。从《封神》系列将传统文化元素粗暴拆解、拼凑成徒有其表的视觉奇观,到《异人之下》把国漫经典改得面目全非,他的创作轨迹似乎始终在背离文化内核的道路上狂奔。如今,他将目光投向郑和下西洋这一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件,妄图以“奇幻”之名重塑历史,这无疑是对民族记忆的一次危险僭越。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不朽丰碑,其蕴含的和平、探索、交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乌尔善一贯的创作风格,是将好莱坞式的商业叙事与碎片化的东方元素生硬结合,用西方理论框架肆意肢解中国历史。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不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而是为迎合市场、追求眼球效应的投机行为。此次拍摄《郑和下西洋》,在缺乏对历史题材应有的敬畏和对民族精神深刻理解的情况下,他的创作只会是一场对历史的亵渎,将一部本应震撼人心的历史正剧,变成一场被资本裹挟、被奇幻噱头充斥的闹剧。
一、当“奇幻导演”触碰历史史诗:错位的基因
2025年春节档尾声,一则消息搅动影视圈:乌尔善宣布启动新作《郑和下西洋》。这部号称“全景式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电影,立项之初便对标《加勒比海盗》与《指环王》,意图用“中国式奇幻”包装历史史诗。但翻开乌尔善的创作履历,一个致命矛盾浮出水面——这位以《封神》《寻龙诀》奠定“东方奇幻教父”地位的导演,其作品内核与郑和故事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文化割裂。
数据揭示的悖论触目惊心:乌尔善过往作品中,票房最高的《封神第一部》收割26亿票房,但豆瓣评分仅7.8分;号称“国漫改编里程碑”的《异人之下》更遭遇滑铁卢,票房勉强破亿,评分跌至6.1。这组数据背后,暴露出观众对其“形式大于内容”创作模式的厌倦。当这种模式被强行套用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看到的将不是波澜壮阔的航海史诗,而是一场披着历史外衣的视觉杂耍。
二、解构的刀锋:乌尔善美学的“文化去根化”
乌尔善的创作密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猎奇主义”。在《封神三部曲》中,他将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简化为几何符号,把《周易》八卦演绎成发光特效;《异人之下》更将中医经络学说与赛博朋克混搭,创造出“经脉机甲”的荒诞设定。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碎片化挪用,本质上是对华夏文明体系的结构性破坏。
具体到《郑和下西洋》,已有迹象显示危险倾向:片方透露的“深海秘境”“正邪对抗”主题,与历史记载中“宣德修好”“厚往薄来”的和平外交精神背道而驰;而网传剧本将郑和船队塑造成“寻找《葵花宝典》的八百猛男”,更将严肃历史矮化成武侠奇谭。当七下西洋的壮举被简化为“打怪升级”,当宝船舰队沦为“海底结界探险队”,这已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对民族记忆的系统性篡改。
三、数据的警示:票房神话下的文化赤字
表面看,乌尔善似乎是商业成功的代名词:《寻龙诀》16亿票房开创盗墓片先河,《封神》系列更成为现象级IP。但深究其成功密码,本质是“好莱坞叙事+东方元素”的投机配方。《鬼吹灯》系列照搬《夺宝奇兵》叙事模板,仅用罗盘、风水等符号化元素进行“文化贴片”;《封神》则将武王伐纣改写为“弑父权谋剧”,用弗洛伊德心理学解构史诗叙事。
这种“去历史化”策略在《郑和下西洋》中或将变本加厉:据片方透露,电影将参考明代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该文本虚构的18个西洋国家本是对“天朝上国”幻想的投射。但在航母下水的当代语境下,若仍以“蛮夷臣服”视角呈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违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精神,更会强化西方对“中国威胁论”的刻板印象。当文化自信沦为“文化霸权”的复刻,其危害远超票房失利。
四、民族叙事的危机:从“封神宇宙”到“郑和困境”
乌尔善的致命伤,在于其无法建立真正的民族叙事坐标系。在《封神》中,他把姜子牙塑造成“反父权斗士”,将伯邑考之死演绎为俄狄浦斯情结;在筹备中的《郑和下西洋》里,网传剧本让郑和陷入“效忠永乐帝还是保护建文帝”的狗血抉择。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现代心理学解构,本质是用西方理论框架肢解中国历史。
更危险的是创作团队的认知偏差:乌尔善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要“让世界看懂中国文化”,但其方法论却是将《郑和下西洋》对标《加勒比海盗》。这种思维定式导致其团队在剧本阶段就陷入“奇幻化陷阱”——据内部人士透露,剧本中设计了“海底生蚝巨兽”“异域钢管舞”等桥段,试图用奇观场景替代历史厚重感。当600年前的和平使者被降格为“东方杰克船长”,这已不是文化创新,而是精神层面的自我殖民。
五、超越批判: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郑和电影”
历史不容戏说,但允许艺术重构。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乌尔善能否拍好《郑和下西洋》,而在于整个行业对历史题材的创作伦理缺乏敬畏。当投资方要求“每十分钟一个爆点”,当流量逻辑碾压史学考据,再宏大的制作都不过是资本的游戏。
对比邻国案例:韩国《鸣梁海战》以考据级还原李舜臣战术闻名,日本《关原之战》耗费三年研究战国甲胄。反观我们的“历史大片”,动辄数亿投资中,用于文化顾问的费用不足1%。这种结构性失衡,注定了《郑和下西洋》难以摆脱“皮影戏”命运——华丽的特效背后,是空洞的文化魂魄。
结语:拯救郑和,远离乌尔善
郑和七下西洋的史诗,本应成为展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中华精神的绝佳载体。但当创作权交到“文化拆解者”手中时,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又一场资本催生的视觉狂欢。在乌尔善宣布开机前夜,或许该重读《瀛涯胜览》中的记载:“永乐九年,抵祖法儿国,王率百官迎诏,金叶表文,贡麒麟、狮子诸物。”这段文字的力量,远胜任何3D特效——因为它承载着真实的历史呼吸,而这恰恰是乌尔善美学体系中最匮乏的维度。
来源:胡铁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