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春节档电影票房不断创造新高度,但与之相伴的却是频发的不文明观影事件:有人因后排观众全程喧哗而怒斥抗议,有观众强行占座导致多人被迫退票,影院内踢椅背、手机强光干扰、随意摄屏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仅破坏了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更折射出社会文明建设与文娱消费
近日,春节档电影票房不断创造新高度,但与之相伴的却是频发的不文明观影事件:有人因后排观众全程喧哗而怒斥抗议,有观众强行占座导致多人被迫退票,影院内踢椅背、手机强光干扰、随意摄屏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仅破坏了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更折射出社会文明建设与文娱消费增长之间的深刻矛盾。
不文明观影行为的本质,是部分观众对公共空间权责关系的认知模糊。影院作为集体消费场所,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沉浸式体验,但一些人却将其视为“私人包厢”,肆意聊天、占座、喧哗,甚至对他人权益的侵犯毫无顾忌。这种行为的背后,既有个体道德素养的不足,更反映出社会对公共空间规则的普及与教育缺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张与文化消费的文明规范未能同步发展。当票房增速成为行业焦点时,对观影礼仪的倡导往往流于表面。观众购票行为被简化为“交易完成”,而“对号入座”“安静观影”等基本规则却未被内化为公共契约的一部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影院有权制止摄屏、喧哗等行为,并要求违规者离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明确观众对座位号的合同权利,影院有义务保障观众按票入座。然而,现实中许多影院因担心冲突或客源流失,对违规行为处理消极,这种监管上的缺位是导致不文明观影现象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面对不文明观影行为,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观众自觉,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引入为治理提供现实路径。比如在杭州,通过试行“文明观影分”制度,对严重违规者限制购票,参照高铁“黑名单”机制,将个人行为与消费权益挂钩。此类措施通过增加违规成本,形成刚性约束,避免流于形式的“软性劝导”助长违规气焰。
文明的真正觉醒,绝非依赖惩戒的威慑,而是源于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每个观众既是观影者,也是文明秩序的共建者。在武汉男子怒斥喧哗者的事件中,个体的抗议引发了网络共鸣,恰恰说明公众对文明环境的迫切需求。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若能通过社群讨论、舆论引导转化为集体共识,将形成强大的道德约束力量。
电影工业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创造票房奇迹,更在于通过共享的艺术时空,推动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进阶。当观众学会在黑暗中聆听他人的呼吸,在光影交错间守住内心的秩序,影院才能真正成为丈量社会文明的标尺。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