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王家卫导演的《阿飞正传》上映,该片投资4000万港元,却只取得900万港币票房,据传,投资人「大哥」邓光荣也因此气得住院。
《东成西就》好笑吗?
闲聊一下,过年荐片。
1990年,王家卫导演的《阿飞正传》上映,该片投资4000万港元,却只取得900万港币票房,据传,投资人「大哥」邓光荣也因此气得住院。
此役之后,王家卫成为「票房毒药」,投资人避之不及。
王家卫意识到,继续做「打工仔」可能无电影可拍,便琢磨着自己成立制作公司。他这一想法得到好友刘镇伟的支持。
1990年,对刘镇伟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与周星驰合作的低成本电影《赌圣》豪取4132万港元票房,自此,香港电影进入「周星驰时代」。
1992年,王家卫与刘镇伟合伙创办了「泽东电影有限公司」,他们的创业之作,乃《东邪西毒》。
但是,拍摄途中,王家卫的老毛病又犯了,拍摄进度停滞不前,资金亦严重超支。
王家卫也不急,跟刘镇伟说,要不你先拍第二集吧。
《东邪西毒》原计划拍摄两部,第一部王家卫执导,刘镇伟监制,第二部,刘镇伟执导,王家卫监制。
于是,「赶鸭子上架」之下,刘镇伟开始拍摄《东成西就》,采用《东邪西毒》原班人马。
张国荣、梁朝伟、张学友、林青霞、张曼玉、刘嘉玲等,这帮人白天拍无厘头喜剧《东成西就》,晚上拍文艺电影《东邪西毒》,堪称「分裂」。
譬如张国荣,在《东邪西毒》里,是忧郁的欧阳锋,在《东成西就》中却是「恋爱脑」的黄药师。
据说,《东成西就》仅拍摄了27天,这期间,刘镇伟还消失了一段时间,赶赴北京,与元奎编写《方世玉》的剧本。
1993年2月,贺岁档,《东成西就》上映,收获2346万港元,第二年9月,花了大部分预算的《东邪西毒》上映,票房不到1000万港币。
《东成西就》如今豆瓣评分为8.7分,也是豆瓣电影Top250之一。
说实话,我认为《东成西就》的影史地位有些「虚高」,我不认为,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愈发「经典」。
它现在之所以还保持着高分,是因为打分者还保留有“童年滤镜”,等新一波观众进来,或许,它的平均分会拉低。
《东成西就》好笑,但是,它其中诸多「笑点」属于「恶搞式笑点」,这种「笑点」,具有时代局限性,因为它缺少铺陈,缺少一种完整的「搞笑」途径。
仔细回想,大概会发现,前几年诸多烂片的搞笑模式,大致与《东成西就》相似,「恶搞式笑点」缺少一种「逻辑」,并非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创作方式。
譬如,客栈内,梁家辉饰演的段王爷反串女生与张国荣饰演的黄药师跳舞的段落,这种「视觉系」搞笑的手段,以如今的眼光看来,属于「超级过时」造梗方式。
周星驰电影中,也经常采用类似搞笑手段,但你仔细回想,周星驰会将这种手段与其他手段结合,不会单一地依靠「扮相」,回想「如花」的每一次出场,绝不是为了「扮丑」而出现。
严格来说,《东成西就》属于半部好片。
《东成西就》前半段,真的很好笑,尤其是梁朝伟与张学友的对手戏部分。
这部分的搞笑方式,不会随着时间迁移而变味儿,因为,它是依附于剧情进行笑料制作——张学友饰演的洪七公因失恋而想寻短见,逼迫梁朝伟饰演的欧阳锋了结他,但欧阳锋无论如何使用阴谋诡计,却总是杀不掉洪七公,洪七公丝毫未伤,欧阳锋反而伤痕累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笑点”自然而然产生,它是通过剧情、表演、语言综合反应而成。
而《东成西就》后半段的喜剧效果就差了许多,后半段的情节、笑料,有拼凑之嫌,演员虽然演得卖力,但缺少剧情支撑,这样的笑点,经过时间洗礼,就变得有些尴尬。
通过《东成西就》这部电影,我大致可以推出两件事。
其一,梁朝伟、张学友、梁家辉、刘嘉玲,这4人,确有喜剧天赋,你会发现,基本上笑点都集中在这4人身上,他们的喜剧节奏、表演状态,明显区别于其他人。
其二,刘镇伟确有鬼才,但他和王晶有点儿类似,就是,太讲究效率,缺少雕琢,《东成西就》如果周星驰在,后半段的喜剧节奏或许不会垮,有周星驰在,周星驰会反复追问,这里好笑吗?这里的节奏对吗?
我一直有一个不成熟的见解,喜剧也需要逻辑,周星驰的喜剧并非“无厘头”,他很多笑料制作都有一个基本的逻辑,这点,很多导演忽略了,他们以为,笑,是不需要逻辑的。
言而总之,《东成西就》确实是一部好电影,但我猜想,它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没那么“重要”,但是,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足够好了。
以上,就说这些吧,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
来源:桃花岛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