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热闹非凡的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再次展现了其无与伦比的活力与多样性。在众多影片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黑马之姿,不仅延续了前作的辉煌,更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超越。电影市场的激烈角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暗藏诸多新闻与传播领域的考点。
(图源:小红书@momo 截图)
在这个热闹非凡的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再次展现了其无与伦比的活力与多样性。在众多影片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黑马之姿,不仅延续了前作的辉煌,更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超越。电影市场的激烈角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暗藏诸多新闻与传播领域的考点。
(图源:官方海报截图)
一、当国漫天花板遇上文化觉醒:《哪吒2》的东方美学破圈密码
《哪吒 2》以独特的东方美学成功破圈,堪称国漫的卓越典范。这部作品巧妙地将丰富的文化元素与精湛的叙事技巧、先进的制作技术深度融合,彰显出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与此同时,该作品还对文化符号进行了精妙的解构与重构。影片创新性地选取三星堆文物、青铜器纹样等相对冷门的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妖怪形象与盔甲细节。这一过程恰似新传理论中的编码解码模型,创作者通过精心的二次创作,赋予这些文化符号全新的意义。当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这些符号进行解码时,便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文化认同的构建。这种年轻化的表达,以一种鲜活且贴近当代受众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 “转译”,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叙事方面,《哪吒 2》实现了叙事母题的现代化突围。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非黑即白的叙事框架,深入刻画了申公豹复杂多面的人性,以及哪吒 “我命由我不由天” 进阶版的抗争精神。这种叙事方式精准地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对于个体价值与集体规训的深入思考,如同议程设置一般,巧妙地切中了社会情绪,使古老的神话故事能够紧密地映照现实生活,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技术赋能为《哪吒 2》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从海妖战甲细致入微的分层设计,到打斗场景中震撼人心的粒子特效,工业化制作背后深刻印证了 “媒介即讯息” 的理论。当先进的技术足以完美支撑创作者的想象时,传统文化便得以挣脱 “土味” 的刻板印象,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全球舞台,参与全球传播的话语权争夺。《哪吒 2》凭借其在文化符号、叙事母题与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卓越表现,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图源:微信公众号截图)
二、IP狂潮下的冰火两重天:情怀红利耗尽后的市场警示
在 2025 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部分续作遭遇困境,印证了IP生命周期理论的残酷性。当电影创作过度依赖过往成功路径,未能实现有效创新时,即便曾经积累的深厚情怀也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甚至会引发观众的负面反应,导致 “情怀反噬” 的结果。
以《唐探 1900》为例,影片试图通过强行嫁接印第安猎人与排华历史元素,融入家国情怀来提升影片深度,却忽略了叙事的连贯性,造成叙事断裂。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来看,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娱乐需求的转变,单纯依靠 “十年情怀” 这样的空洞符号已无法满足观众对情感共鸣的追求。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娱乐,而是渴望在电影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封神 2》则陷入了工业化陷阱。电影过度追求特效奇观,却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原著封神榜 “代天封神” 的哲学内核。这恰好印证了麦克卢汉 “媒介即按摩” 的观点,当电影过于注重形式,如精美的特效画面,而忽视内容的深度挖掘时,这些外在形式就如同给观众提供了一场简单的感官按摩,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刺激,但无法留下长久的深刻印象,也难以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思考。而《熊出没》系列第11部凭借大胆的科幻转型,成功登顶合家欢市场。这背后暗藏着长尾理论的精髓,它精准锚定了细分受众群体,即亲子家庭。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为观众带来新鲜感,从而有效地延长了IP的生命周期。这表明,在IP发展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并不断进行内容创新,是保持 IP 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图源: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 2025 年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中,《蛟龙行动》的市场表现不如预期,深刻折射出当下主旋律电影在受众心理把握与传播策略制定上所面临的双重困境。
从技术层面来看,《蛟龙行动》在潜艇细节的还原度上着实下了功夫,甚至刷新了全球标准,试图凭借这些技术奇观吸引观众。然而,这种做法却使影片陷入了 “军事科教片” 的窠臼。依据刺激-反应理论,外界刺激会引发个体相应反应,但当观众长期处于类似的刺激环境中,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在电影领域,一味依赖震撼的爆炸场面、高端的军事装备展示等技术奇观,已经难以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振。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冲击,更渴望能从影片中获得情感的触动与思想的共鸣。
时代情绪的隐秘转向也是《蛟龙行动》失利的重要原因。后疫情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观众的心理需求也随之改变,他们更倾向于关注 “小人物叙事”,渴望在电影中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人的故事,感受平凡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奋斗。但《蛟龙行动》仍延续以往的英雄神话叙事模式,与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背道而驰。当电影所传达的银幕叙事与社会主流心理产生错位时,负面评价就会不断累积,形成差评浪潮,使得影片在口碑与票房上双双受挫。主旋律电影需要进行框架转换,探索爱国情怀的新表达公式。
四、影视工业的终极启示录:内容为王的3.0时代已至
顶着武侠经典光环、投入巨额资金打造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本应在春节档大放异彩,却在市场的检验中遭遇重创。猫眼数据显示,其场均人次不足15人,上座率甚至被看似受众局限的《熊出没》远远超越。其剧本创新的匮乏是致命伤。郭靖,一出场便站在武学巅峰,毫无角色成长的起伏与蜕变。而黄蓉失去了原著中聪慧狡黠的神韵,沦为 “恋爱脑+美食博主” 的尴尬拼凑。这种对商业流量的过度追逐,而忽视作品核心精神与艺术价值挖掘的做法,使得影片在口碑与票房的双重压力下举步维艰。
2025春节档的不同影片在票房与口碑的天平上各自沉浮,深刻揭示出影视工业发展的关键走向。在这个 Z 世代主导消费潮流、参与式文化盛行的时代,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和流量明星的堆砌,他们渴望深度、渴望共鸣、渴望能够触动内心的故事。这意味着影视创作者必须告别以往单纯依赖商业噱头或流量效应的粗放式创作模式,迈向内容为王的 3.0 时代。
参考文献:
[1]桑敏玲. 春节档的形成与发展 [J]. 文化产业, 2024, (28): 22-24.
[2]司雯雯. 论传媒经济学范式对电影票房的影响——以春节档电影为例 [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11): 188+209.
来源:本间芽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