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现在的许多专家,包括那个要拍《郑和下西洋》的乌尔善,把郑和下西洋说的多么多么的可怕,多么多么的艰难,整得好像真心话大冒险似的,但实际上,这些人太小瞧咱们的老祖宗了。咱们的老祖宗,早早就开辟了郑和下西洋走过的航线。
电影不一定很好看,但一定不会符合历史。
为啥呢,因为乌尔善要把《郑和下西洋》整成海洋冒险电影。
郑和下西洋是不是海洋冒险呢?
这个真不是。
虽然现在的许多专家,包括那个要拍《郑和下西洋》的乌尔善,把郑和下西洋说的多么多么的可怕,多么多么的艰难,整得好像真心话大冒险似的,但实际上,这些人太小瞧咱们的老祖宗了。咱们的老祖宗,早早就开辟了郑和下西洋走过的航线。
明朝一千年之前的汉帝国,咱们的老祖宗,已经开辟了往来于东南亚的航道。《汉书·地理志》里头说了,汉朝的主要港口有日南(今越南顺化附近)、徐闻(今广东雷州市)、合浦(今广西北海市),从三地皆可扬帆南下,入海后可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和印度洋的东岸。
到了三国时期,咱们的老祖宗就更牛了。从广州起航的商船,穿过马六甲海峡,可以到达波斯湾,甚至到达红海。
说一下,郑和下西洋,也就比这远一点。
到了唐朝中期,航海有了巨大的发展。当时盛唐已经变成了衰唐,吐蕃控制了西域地区,安史之乱也阻碍了唐人西行,做生意的丝绸之路叫人给断了。咋办呢?从海上走,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兴旺发达。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在《新唐书·地理志》里,把从广州到巴士拉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的航线称为东路航道;把阿拉伯半岛沿岸、亚丁湾、红海航线作为西路航道。
到了元朝的时候,中国舟帆所及,几达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全部海岸,与亚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
元代有个民间航海家叫汪大渊的,和郑和差不多,远达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沿海地区。
在这里不厌其烦地把中国明以前的航海简史啰嗦一遍,并不是因为碎嘴子,而是想说明像郑和那样,从中国出发,到达非洲,并不是一个太难的事情。
只要你带着足够的钱,足够大的船,再带几个好翻译,当然你还不能去惹事,你就能沿途得到补给,慢慢的把船开到非洲去。这也是古代中国人能在元代,就到达东非的最重要原因。
知道了古代中国人也是傻大胆儿之后,咱们也就明白了,所谓伟大的郑和下西洋,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虽然不能算旅游观光,但也肯定不能算探险。
还因为郑和下西洋穿的新鞋,是个特大号的鞋。
郑和的旗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宝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
这么说大家不容易理解这船有多大,咱们来拿足球场做个比较。足球比赛场地的长度是90米-120米,宽度是45米-90米。也就是说,郑和坐的宝船,比最大的标准足球场,还要长18米。
这样的大船排水量是多少呢?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说有两万吨,怎么也算得上是万吨巨轮。
而郑和的船队更加巨大,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咱们把郑和的船队和,西方的探险船队进行比较,就能知道为什么说郑和的下西洋,相当于观光旅游了。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帆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不到250吨,共有水手约88名;达·伽马的船队只有4艘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20吨,船员约160人;麦哲伦船队共有5艘船,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30吨。
而且,哥伦布、比达·伽马、麦哲伦他们,面对是真正的大西洋、太平洋,而郑和的航线怎么说都只能叫做内海航线,基本上是沿岸航行,这样的航海,风险并不是特别大。
在相对熟悉的的航道上,进行着基本的沿岸航行,还坐着当时世界上最大号的船只。与其说这种下西洋是冒险,不如说是旅游观光。
此外,说这个电影不会符合历史,还因为导演要把它整成玄幻故事。
黑夜中,郑和巨大的宝船穿行在惊涛骇浪间,突然一艘幽灵船从海面冒出,这画面不是让人后背发凉,而是不忍直视。
大海茫茫,幽冥鬼船、惊天阴谋、热血冒险,会让你想到啥?《加勒比海盗》。
但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的骄傲,不是加勒比海盗,不容戏说和扯淡。
乌尔善说过:我们这些创作者可能做得还不够,没有把非常宝贵的素材,非常精彩的故事,来自于传统艺术的精华,用更优质的电影作品表达出来。
优质的电影作品,肯定不是为了噱头,票房或者所谓的电影工业的发展,那中国的骄傲,来胡编乱造瞎扯王八蛋。
来源:历史有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