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探1900》:中国崛起时代的文化认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10:06 2

摘要:《唐探1900》是电影“唐探”系列的前传,以1900年旧金山唐人街的凶杀案为线索,不仅延续悬疑、推理、喜剧、动作等类型混杂的“唐探风”,而且搭建起21世纪中国崛起时代文化认同的“千层蛋糕”,从唐人街华人被污名化,到白人议员掀起排华运动,再到华工堂主受到市议员听

《唐探1900》是电影“唐探”系列的前传,以1900年旧金山唐人街的凶杀案为线索,不仅延续悬疑、推理、喜剧、动作等类型混杂的“唐探风”,而且搭建起21世纪中国崛起时代文化认同的“千层蛋糕”,从唐人街华人被污名化,到白人议员掀起排华运动,再到华工堂主受到市议员听证会的质询,最后是同盟会义士郑仕良带着从爱尔兰黑帮处偷来的枪支回国革命。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回归1900年讲述唐人街华人移民与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冲突的老故事,不如说是以商业类型电影的敏锐回应了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背景下中美大国竞争的新现实。相比前三部以奇观、冒险、搞怪为主的“唐探”电影,《唐探1900》把秦福、阿鬼这对“欢喜冤家”盲打误撞探案的故事放置在19世纪中后期华工赴美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美国推动《排华法案》出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大历史下展开,把19世纪美国社会内部的族裔矛盾与当下时代中美在多个领域的博弈叠加在一起,既呈现了美国社会的族裔撕裂、两党政治的利益交换,又建构了一种更具自信力的中国想象。

电影《唐探1900》海报

唐人街:从东方主义符号到自强之地

陈思诚是一位有商业电影意识的导演,擅长把好莱坞电影的类型逻辑、叙事节奏本土化。多年来,陈思诚及其团队打造的“唐探”系列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成功的原创电影IP之一,与国产的《神探狄仁杰》等影视剧不同,唐仁、秦风搭档的“唐探”是陈思诚及其团队创造出来的双男主侦探,这一形象深受2010年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迷你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的影响,如《唐探1900》中刘昊然扮演的秦福正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翻译。“唐探”系列形成了三个文化标识:首先,秦风(刘昊然饰演)与唐仁(王宝强饰演)组成反差二人组,一个帅、一个丑,一个智力超群、一个孔武有力,二人歪打正着成为破解奇案的最佳“拍档”。《唐探1900》依旧是刘昊然、王宝强的组合,刘昊然饰演的秦福出身中医世家,爷爷曾是宫廷御医,全家老小多死于战乱,他为了寻找哥哥来到美国。王宝强饰演阿鬼,其父是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死于爆炸事故,幼年阿鬼被当地的印第安人酋长收养。秦福的装扮是英伦侦探装,阿鬼则是印第安人打扮,二人“碰”在一起天然带有反差感和喜感。

其次,“唐探”系列采用本格推理模式,用出人意料的诡计、抽丝剥茧的逻辑和细腻缜密的推理来破解谜案,通过不断制造悬念、叙事障眼法来误导观众,直到电影结尾才揭开谜底、找到真凶,让观众恍然大悟。“唐探”1以唐仁洗脱凶案嫌疑人、找到“失落的黄金”为线索,“唐探”2是唐仁借参加世界名侦探大赛、与秦风一起在纽约破获连环凶杀案,“唐探”3是两人到东京调查密室杀人案,而《唐探1900》则戏仿伦敦“开膛手杰克”案,在旧金山唐人街戏院后巷发生白人姑娘、印第安酋长被杀事件,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与赴美钦差捉拿革命党、帮派会战、地方选举、排华游行等多条线索交织、汇聚,环环相扣。秦福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来模仿福尔摩斯的推理技巧,最终找到幕后真凶,洗脱了华人白振邦的嫌疑。

第三,“唐探”系列展示了异域风情,把异国他乡变成侦探故事的舞台。前三部分别在泰国曼谷、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取景拍摄,呈现了曼谷唐人街、丹嫩沙多水上市场,纽约唐人街、时代广场、麦迪逊大道、中央火车站,东京涩谷十字路口和“二次元”爱好者聚集地秋叶原等。《唐探1900》没有在国外取景,在山东乐陵市乐陵影视城搭建了“唐人街主题园区”,根据历史资料复现了1900年旧金山唐人街景观。对“唐探”而言,电影中最重要的文化空间是唐人街,这也是电影名字的来源。唐人街作为海外华人的聚集地,是西方文化内部的东方主义空间。关于唐人街有两种文化想象,一是好莱坞电影的唐人街,是藏污纳垢的城市黑暗角落,如《唐人街》(1974年)、《美国往事》(1984年)等黑色电影中把唐人街呈现为犯罪、凶杀、毒贩等灰色交易的地方;二是李小龙电影中出现了另一种唐人街,在《唐山大兄》(1971年)、《猛龙过江》(1972年)等电影中,李小龙扮演住在唐人街的华人,受到白人等其他移民的欺负,他用中国功夫打败了洋人、捍卫了尊严,这对香港电影中的唐人街题材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成龙电影《红番区》(1995年)等。《唐探1900》延续了好莱坞、香港电影中的唐人街形象,这是一个华洋杂居、各色人等相处的江湖,用香港电影中的“江湖大佬”周润发来饰演管理唐人街的协盛堂堂主,虽然这里依然是贫民窟,但也是保皇派与革命党合作、华工与协盛堂联手反抗排华歧视的“救中国”的自强之地。

“拟像美国”:自我与他者的纠缠

如果把2015年至今的“唐探”4部电影放在这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大背景下观察,可以看出社会与时代变迁的痕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现代的美国是中国学习和追求的他者,形成了《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北京遇上西雅图》(2013年)等影视剧作品中作为羡慕对象的美国想象。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不再是落后的中国与发达的美国的叙事。与此同时,“唐探”前三部的故事以全球化为背景,秦风、唐仁虽然出身于唐人街,但他们并不局限于唐人街的华人世界,也不是落后、愚昧的弱者,而是走出唐人街的更加现代的中国主体,他们如《神探夏洛克》中的福尔摩斯和华生一样自由穿越于曼谷、纽约、东京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用现代科学、也用传统玄学来破案,这是行走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主体。

与前三部“唐探”不同,《唐探1900》增加了更多历史背景,美国唐人街变成与特定时代和社会相关的历史空间。这部电影没有在美国旧金山取景,反而在山东影视城搭建了“唐人街主题园区”,其中西部印第安部落的场景是在河北邢台拍摄。在这个1900年版“拟像美国”的舞台上,在自我(中国)与他者(美国)之镜的参照中,影片完成新的主体认同。这部电影把唐人街变成了一个国族认同的空间。唐人街这一华人社群实现了多重身份的整合,如推翻清朝的革命党郑仕良与到美国抓捕革命党的清朝钦差费洋古在与洋人的对抗中都认同了中国人的身份,出身修路工人的唐人街大佬白轩龄与底层华工之间实现了联手合作,而印第安土著与华人移民也成为对抗白人的盟友。《唐探1900》中有一个场景,是费洋古在咖啡馆中遭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羞辱,这个桥段挪用于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1972年),把1900年的旧金山唐人街想象为一处殖民地式的租界空间,海外华人也变成了美国主流社会的二等公民。

影片中呈现了三种美国形象:一是美国社会内部的族裔冲突,华人移民、爱尔兰移民及白人群体之间的矛盾,当排华游行被呈现为选举阴谋的副产品时,族裔矛盾被简化为政治操弄的结果;二是借旧金山地方选举与特殊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勾结,影射当代美国政治中的资本操控;三是19世纪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建立在对华工、印第安土著的剥削之上。电影最后展现了一场“咄咄逼人”的听证会,华人组织协盛堂堂主白轩龄受到旧金山地方议会议员的质询,他用“人人生而平等”来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美国华人发声。

片中,秦福的美国居留证可以被撕掉,白轩龄又重新粘起来,认为“师夷长技,再撕不迟”。自我既要通过否定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位置,又要通过学习他者来推进现代转化。《唐探1900》对中美二元关系进行了辩证理解,秦福本身是西方侦探福尔摩斯的翻译,他把福尔摩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性基础上的侦探方式转化为一种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话术,在“望闻问切”背后依然是勘查现场、尸体解剖、逻辑推理等现代理性。在这个意义上,自我与他者不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而是把他者内在化为自我,这既需借助西方理性工具,又必须完成本土化转译。

近代以来,中国始终处于自我与他者(西方、美国)的羡慕和批判的矛盾情绪中,《唐探1900》是在21世纪的世界坐标中重新整合20世纪的文化情感,尝试建立一种与他者更平等的对话位置。影片结尾处,中国魔术师金陵福带着新式玩意摄影机回国,认为“电影才是最棒的魔法”,而同行的革命党郑仕良则认为“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那才是世上最伟大的魔术”。摄影机作为现代传播机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人拍摄非西方人的奇观工具。而中国人“掌握”摄影机之后,暗示着文化话语权的历史性位移,把摄影机、电影从殖民凝视工具转变为文化赋权的媒介。这一来自于外国的“师夷长技”一百多年后拍出来的《唐探1900》,不再是奇观化、东方化的“西洋镜”,而是中国人、海外华人争取平等权利的尊严故事。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