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宣传 | 小哪吒何以“闹”成第一?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10:32 2

摘要:在今年春节档电影中,“哪吒”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角色。昨天,上映仅9天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名。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其总票房将超100亿元。

“哪吒2登顶”“别争了,哪吒是冠军”……

在今年春节档电影中,“哪吒”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角色。昨天,上映仅9天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名。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其总票房将超100亿元。

如果达到预期,该片将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

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级IP正在崛起。很多网友感慨:“或许,在这一代年轻人眼里,哪吒就相当于一个新的悟空啊!”

“哪吒”从何而来?为什么能越来越火?

一、你看你看,哪吒的“脸”在改变

在中国神话体系中,有“超巨”潜质的人物至少有三个:孙悟空、杨戬和哪吒。

追溯历史会发现,前两者的形象一直比较固定,但哪吒变化极大。

从“降魔元帅”到少年英雄。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典籍中,哪吒是手执神戟的护法神,也是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但知名度并不高。唐代名将李靖去世后,民间将李靖神化为毗沙门天王,便有了“托塔李天王”的说法。哪吒沾了父亲的光,知名度有所提升。当时典籍里的哪吒太子,形象并不讨喜,而是“以恶眼见四方”。人们认为这种凶神恶煞的面目,才能降得住四方妖魔。

到了宋代典籍中,哪吒成为“青春期叛逆少年”。比如,《五灯会元》说他“析肉还母,析骨还父”。苏辙提起哪吒时,也说“北方天王有狂子”。这时,他有了“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的本事,形象有点像《封神2》中的殷郊。到元杂剧里,哪吒成为降魔大元帅,跟杨戬一起斩妖除魔。

1961年动画片《大闹天宫》剧照

小说《西游记》中,出现了哪吒三岁闹海、抽龙筋等情节,也有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的故事,还让他与孙悟空不打不相识。小说《封神演义》借鉴了《西游记》里的哪吒形象,并做了修改,让其父李靖成为陈塘关总兵,也为幼年的哪吒提供了成长环境。从“总兵”官职等细节看,这是一个明朝的故事,但作者让这对父子“穿越”到了商朝。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哪吒。有关哪吒的二创很多,包括戏剧、图书、影视剧等,大多是在小说《封神演义》的基础上塑造的。1928年,中国就拍了电影《哪吒出世》,主演是一位小朋友。1961年,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是个圆头圆脑的小孩。1974年,中国香港导演张彻拍了功夫电影《哪吒》,哪吒是一个“肌肉男”。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哪吒闹海》,至今仍被奉为“神作”,豆瓣评分高达9.2。在瓢泼大雨中,小哪吒孤身站在陈塘关城墙上,高喊:“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这一幕,深深刻入了很多“70后”和“80后”的记忆。

1979年动画片《哪吒闹海》剧照

2019年,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那个一口坏牙,两手插兜,走路摇摇晃晃,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打破了千百年来的哪吒形象,成为一个新的国民偶像。

二、魔童哪吒,哪一点打动了你?

电影《哪吒2》几乎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这与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到底是怎样做到的?

魔童哪吒有点“丑萌”

“你说我这形象,会不会给人第一印象不太好啊?”

电影让人们看到了“缺憾的魅力”。哪吒貌似有点“丑”,但事实上,这恰恰是电影的亮点。鲨鱼牙、烟熏妆,头上还有印记,“丑萌”的哪吒从过去可爱、乖巧的窠臼中跳出来,也摆脱了刻板印象。他不再是“灵珠子转世”,而是“魔丸降生”,“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这种不完美的设定,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展现人性的复杂。

《哪吒2》中的申小豹

除哪吒之外,申公豹的设定也很讨巧。他不再是脸谱化的反派人物,还有爱家人的一面,是“家乡的小骄傲”。他和弟弟申小豹的故事,牵动人心。

“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电影也让人们反思“原生家庭”。跟悟空不同,哪吒是有家庭的。母亲殷夫人一直陪着他、护着他。她不“鸡娃”,只爱娃——即使你浑身是刺,妈妈也不顾一切拥抱你。

过去,李靖有点像反面角色,软弱、虚伪,是哪吒“反父权”的对象。在电影中,他虽还有点“爹味儿”,但懂得孩子的委屈,鼓励其坚守自我。他还说,“为父愿以命换命,只盼你能平安”。哪吒也说:“今日我在此,看谁敢伤我父母乡亲!”一家人同仇敌忾,共抗强敌,阖家团圆的背景下,格外引人共情。

《哪吒2》中的殷夫人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

电影讲的是一个“逆天改命”的故事,哪吒不仅要改自己的命,也要改“天命”。他不光要救自己,救朋友,还要打碎不合理的规矩。这已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所以有网友认为“哪吒悟空化了”,只怕下一步也要“大闹天宫”了。

从小哪吒身上,很多年轻人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个渴望撕掉标签、证明自我的孤独灵魂。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让哪吒不再只是神话人物,也成为自己的“嘴替”和偶像。

三、哪吒闹海,“闹”出了什么?

这两天,哪吒成为“影史首位3岁百亿影人”的话题冲上热搜。这一系列的两部电影总票房已超100亿元。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影史首位3岁百亿影人”哪吒

沿着文脉“深挖”,从未过时。过去,经常有人说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很多元素“过时了”,今天的观众“不爱看”,不如直接照搬西方的。事实上,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文艺创作的“富矿”,通过创新完全可以将中华美学和当代审美相结合。“哪吒”系列电影就是文化“两创”的精品之作,既有全新的内核,也有丰富的细节,让神话人物成为现象级IP,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在《哪吒2》里,中国元素比比皆是。比如,玉虚宫的色彩、布局借鉴了宋徽宗的《瑞鹤图》;李靖的甲片与长乐公主墓壁画里的甲胄造型类似。这些元素与情节、特效相融合,达到了“1+1+1>3”的效果。

《哪吒2》中的玉虚宫

朝着精品“死磕”,永无止境。随着流媒体时代来临,有人把希望寄托在“蹭热点”“炒话题”上,试图用流量带动票房。说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市场上就每每“吃瘪”。从《哪吒2》中,人们看见的却是精品的力量。《哪吒1》一炮打响后,团队没有赚快钱,而是闭关五年,“死磕”续作。

《哪吒2》的角色数量是《哪吒1》的三倍,叙事难度增大。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陈塘关大战一分钟的打戏,美术概念师就画了半年”,哪吒的皮肤绒毛、服饰刺绣经得起4K特写。这些都是靠笨功夫,一个个打磨出来的,突破了“续集难续”的魔咒。这也让人们想起《流浪地球》系列,只有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才能创造辉煌。

哪吒系列文创产品爆火

向着产业“进化”,久久为功。“哪吒”系列电影爆火,让相关产业备受关注。如同《哪吒2》工作人员所说,这个项目“像一个奥运村,集结了国内优秀的动画人才”。科幻片和动画片是体现电影工业化体系水平的重要品类。如何引入头部公司,培育更多高水平动画人才,实现产业跃迁,值得思索。

哪吒电影周边的文创产品爆火,盲盒产品在全国多地脱销。一些地方的文旅部门也来“借力”。四川宜宾翠屏山、天津陈塘庄、安徽蚌埠固镇县等地,纷纷打起“哪吒牌”,推出主题景区等。小哪吒正全方位走进人们的生活。

吴京祝贺《哪吒2》登顶

魔童哪吒大闹春节档,随着一个个票房纪录被打破,《你好,李焕英》《长津湖》等接连发出海报祝贺。中国电影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动容;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鼓舞人心。在这个春天,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神话”继续上演。

作者:学义 孙得 张敏

来源:观海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