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电影的爆火,帮我们找回了很多东西。接二连三刷屏、一再拉高期待的《哪吒2》,昨天已成功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这部影片链接了人们太多的情绪,它是有关于春节档的年味,有关于对当今国产电影的赞美,也有关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部电影的爆火,帮我们找回了很多东西。接二连三刷屏、一再拉高期待的《哪吒2》,昨天已成功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这部影片链接了人们太多的情绪,它是有关于春节档的年味,有关于对当今国产电影的赞美,也有关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当然,一定还有涌动的热泪,那是来自无惧天命束缚和外界成见的哪吒,与不公命运的抗争、对是魔是仙的定义。
魔仙之问,伴随着哪吒这个鲜活形象,早已沉淀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
我们小时候看的《西游记》《封神演义》《封神真形图》等小说绘本,一个身披混天绫、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哪吒活灵活现,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不遵从世俗的少年英雄。
魔丸转世的哪吒,有他一辈子都撕不掉的标签,哪怕拥有再高超的法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标签,从哪吒出生的那一天起,于陈塘关百姓而言,是恐惧,是排斥,是异类。有了这样的铺垫和冲突,后面的故事讲述,就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哪吒始终是魔性与灵性兼具的存在,在一次次“斗法”的场景中,他勇敢地撕破既定规则,从正而行、向死而生、逆天改命。那些曲折、传奇、抗争的情节,一次次叩响了魔仙之问。
因为哪吒的不屈和无畏,因为他身上那一股子劲,打动了银幕前无数的观众。像“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这样的台词,总能轻而易举地戳中观众的泪点。
其实,哪吒与传统神话中永远是正派的英雄形象有着明显反差,而这恰恰是这部电影所独有的感染力,也是能够成功让人们共情的一个原因。
影片通过魔与仙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哪吒。于家庭,有叛逆,有成长,有最初拥抱母亲的不好意思,也有结尾时突破穿心咒、抱着母亲大哭的改变;于社会,是正义,是责任,是毅然摆脱曾经遭受的歧视偏见、用混天绫束缚自身的以命守护;于敌人,是“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的决绝,“去你个鸟仙,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抗争;于自己,是“我想试试”改变这个世界的赤子之心。
而这些,正是国人对英雄形象的一个完整浓缩。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海报拼图 图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电影是电影,但它又不只是电影。从银幕那头哪吒的身上,很多人不由地照见了现实,看见了自己。
我们没有魔丸转世的标签,但都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对一些枷锁,有形或无形。出身的平凡,世俗的成见,现实的不能,日积月累,都容易在心中垒起高墙。
束缚住自己的枷锁,有的是外界给的。一些约定俗成但又不尽合理的规则和评价标准,令人生畏。有人说,并不是谁都有哪吒那样的勇气和能力去打破枷锁。
有的枷锁则是自我设限。比如,在当今互联网的场域里,一些人信奉“出身决定论”,认为“出身就是一切,个人努力微不足道”“别人的起点,是你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天花板”“有的人生来就是牛马,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
这样的论调似乎很能让人上瘾,代入感极强。对此,我们不能一味简单地苛责,但于个体而言,倘若这样的思维和认知形成并固化,就意味着退守和妥协,放弃了对自己的定义权,对明天的定义权。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生来就自带光环,他们的上一辈乃至上上一辈人,积累了很多的财富和基础。但那只是少数,总有人通过网络刻意放大。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依然平凡与普通,努力永远是不变的真理。蛇年春晚中的那一句歌词,“我可以让生活充满梦想吗?我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吗”,不正是这样的呼唤吗?
一家三口在温州瑞安迎接2025年的第一缕阳光 图源:新华社
要看到,世俗的成见、心中的魔障,只会让人深陷自我的牢笼。纠结于无法改变的,而忘却了能够改变的。
生命的价值不是出身,而是该丢丢、该捡捡的选择与勇气。即便无法像哪吒那样一手把枷锁打个稀巴烂,但总能赢得一些改变。
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有一点我们坚信,一个经过五千多年中华文化浸润的民族,有着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包容和张力,哪吒所承载的东方精神正是有力的例证。
而有的国家喜欢手持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标尺,对别人道德绑架、指手画脚,企图按住别人,搞垮他国。谁也没有这样的权利,这样的准则必然得不到认可。
就像影片中享受万千朝拜的玉虚宫,永远高高在上,掌握着别人的梦想,却偏离了成就梦想的坦途;看似“仙风道骨”的无量仙翁,却是狠辣虚伪。所谓,“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
只有促使我们向前的标准,我们才认。
哪吒已不光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而是打破了传统神话中非黑即白的简单设定,教会我们在偏见和歧视中收获成长。
尤其对于那些准备向生活低头的人来说,或许能带来一次觉醒:唯有不屈的内核才能穿透命运的迷雾、打破世俗的偏见,魔与仙自己定义。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