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登顶中国电影榜首,哪吒背后的商业奇迹和博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04:25 2

摘要:每年的春节档都会被称为“史上最强”,但可能谁也没有想到,目前的“史上最强”竟然是一部动画影片。

01


每年的春节档都会被称为“史上最强”,但可能谁也没有想到,目前的“史上最强”竟然是一部动画影片。

在2025年的春节档,哪吒2以上映9天超过60亿的成绩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首。

重要的还不是现在这个成绩,重要的是时间。

这才短短9天的时间就已经打破了中国电影票房记录,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哪吒2有可能创造单部电影破100亿的超级记录。

这对于寒冬下的中国电影来说,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了。


02


为什么说中国电影当下是寒冬期?

我把2014年-2023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做了一个统计,大家可以明显看到两个突出点。


从2015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迎来腾飞,一路攀高到2019年顶峰的642亿。

但是,随后的三年口罩时期就像抽走了电影市场的脊梁骨一样,上升的势头被拦腰打断。

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一度冲高到549亿,恢复到了2017年的水平,但这就像是回光返照一样,在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是425亿,已经衰落到了连2015年都不如的水平。

真的是叫做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表面上看,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在沉寂3年后的修复阵痛期。

但实际上,这从侧面反映了大众的喜好以及消费行为的转变。

1、大众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电影不再是单一选项。

举个例子,在2024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的规模突破500亿,这个脱胎于短视频的短剧市场,已经超过了中国电影市场。

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短视频的培育下,已经习惯于从线上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各类内容,而不是被动地走进线下电影院,去赌一部电影到底符不符合自己的品味。

在选择和被选择之间,流媒体、短剧形成了对电影的平替。

2、电影内容的水准下滑严重,不符合今天用户的审美观。

我们很多看到的电影,其实在很多年前就拍好了,以2024年国庆档某个科幻烂片为例,实际上,它的拍摄时间是从2018年11月开始,到2019年7月杀青,但真正上映,总共经历了八年的时间。

请问,8年前,谁能预测到今天的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人群喜好出现了什么不同?目标用户喜欢的梗和明星潮流又发生了什么不一样?

没有谁可以做到,哪怕是5年前、3年前都不可能,因为今天的市场变化速度太快了,如果不能跟随市场因变而变,自然就无法保证用户的体验。

当然,不只是中国电影,在2024年上半年,北美电影票房35.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2%。

电影作品的质量和制作水准下滑严重,优秀的从业人员大量出走,观看电影的用户流失严重。

他们去哪了?

去了流媒体公司,Netflix奈飞。

在2024年上半年,奈飞用户达到了2.78亿,同比增长16.8%,半年净利润达到了44.69亿美元,比北美总票房还要高。

奈飞的优势,不只是他们不干涉制作方的创作,并且提供资金,支持更高效的AI创作工具缩短创作周期,更是奈飞完全以线上渠道为主,打造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订阅模式。


03


那么,在电影行业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哪吒2凭什么能异军突起呢?

关于哪吒2的内容本身,已经有了很多报道,大家都很熟悉了。

比如说在五年的制作周期中,团队规模从最初的1600人扩大到4000人,每一位成员都以“耐磨”的精神投入其中,没有人走捷径,而是通过死磕完成了这部作品。

就像我在开年演讲中所说的,所有奇迹都是印迹的质变。

但在内容之外,我还简单总结了3点。

第一、哪吒IP的记忆性,对冲了长制作周期的不确定性。


在哪吒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形象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故事有足够的记忆力,从而对冲了长制作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

也就是不管市场怎么变化,大家对于这个IP有印象,有记忆度,有信任感,缺的只是对于电影如何演绎的好奇心。

这其实就是IP最大的价值,一个好IP真的是非常值钱的,它可以历经时间的考验,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开年演讲中强调,IP是品牌破圈的核心基础设施。

第二、哪吒2独特的动画、动漫的演绎形式。

哪吒2的演绎形式是独特的动画、动漫,既跟近年来中国电影大搞流量明星这一套形成了反差,也符合了今天二次元的审美观。

在之前单仁行讲漫展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强调过,二次元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是小众人群的喜好,在B站、抖音这些平台的助推下,二次元在视播时代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众化。

同时,在动画的外表下,哪吒2的故事内核,其实回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价值观。

所有角色的行为意图,哪怕是"反派",都升华到了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朴素价值观,没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了。


特别是主角哪吒的构造,一个反抗不公,撕裂标签,打破规矩的叛逆式英雄,又在反传统之后,遵循于内心的选择,寻求自我,回归自我。

或许正如那句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哪吒2的故事内核足够触动人心,也足够给予用户充分的情绪调动和情绪价值。

在众口难调的春节档当中,哪吒2是难得的老少皆宜的影片。

第三、春节档,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唯一的救星。

如果哪吒这部电影不是在春节档,而是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太可能取得如此的成绩。

事实上,中国电影目前唯一具备确定性的票房档期,也就剩下春节档,

不管是暑假、十一黄金周,大众都有其他的娱乐选择,唯独在春节,天寒地冻,家人团聚,商业活动锐减,路上都没有几个店开门,电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家庭娱乐方式。


04


当然,哪吒2的成功背后自然也少不了商业博弈,一个奇迹背后除了长期主义的印迹之外,一定还会踩着同行的尸骨。


在哪吒2大火的时候,其他电影制作方几乎都在喊一件事,什么呢?

排片率。

甚至某部电影团队高喊自己需要一个公平,暗指自己的排片率太低,以换来公众的同情。

我们不去评价这种行为,但我要告诉各位,电影行业的最终博弈,就是排片率。

所以,我们从商业角度给大家拆解“排片率”的底层机制,它如何像齿轮一样驱动电影产业的利润机器运转?如何在茫茫多的电影中选出一个好电影,送它上青云,获得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排片率的本质是什么?

一句话:影院时空资源的证券化。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一家影院每天有12个影厅×15小时=180个放映单位,每个单位就是一张待售的“时间股票”。

排片率就是制片方用影片预期价值作为抵押,向影院认购这些时间股票的过程。


当然,春节档有多部大片会同时上映,怎么去进行科学地排片,获得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非常考验影院的决策。

这里就有五个数据,共同决定了影院如何去动态地调整排片。

第一个是电影本身的背书,例如明星、IP、宣发力度。

像2023年春节档《满江红》首日排片率26% ,对比《无名》的8%,相当于前者用张艺谋+易烊千玺的信用背书,提前锁定了3倍于后者的“时间货架”。

第二个是排映产出比。

类似我们在营销当中所说的投入产出比,它决定了我们的营销是不是起到了作用,是不是追加投入。

排片率是不是要提高,同样也需要排映产出比,我把计算公式写在了下方。

当排映产出比C=1的时候,电影的排片符合市场需求,当C>1的时候,代表排片低于市场需求,那么就要追加排片,当C<1的时候,意味着排片供过于求,影院就肯定缩减这部电影的排片了。


同样,我也把哪吒2的数据列在了下方,可以明显看到,哪吒的排映产出比9天时间全部>1。


第三、用排片率撬动票房复利的杠杆效应。

排片率与票房的函数关系呈S型曲线。

20%可以看为一个临界点,当排片在20%以下,观众触达不足,容易陷入死亡螺旋,比如《雄狮少年》首周排片15%,单日票房只有500万。

当排片在30%-40%区间,也就进入到引爆点,像曾经的第一名《长津湖》在黄金场占比37%,单日票房破4亿。

当排片高于50%的时候,就会开始边际衰减,因为过度排片就会引发观众审美疲劳,像《阿凡达2》后期排片高达53%,但上座率跌破15%。

所以,当排片率>30%的时候,每提升1%的排片,就可以撬动2.3%的票房增幅。

第四、排片模型的算法颠覆。

过去的影院是用传统的经理经验+发行公关的模式来决定电影一开始的排片。

但是,在今天,AI排片系统正在用算法进行决策。


比如说万达的火眼系统:它会整合抖音、美团的想看指数,加上猫眼的预售数据,再加上历史上相似影片和过往的表现。

阿里还有一个灯塔Pro系统:它会用神经网络预测不同排片组合的边际收益曲线,分析预售溢价率、密钥有效期和衍生品的联动。

像《流浪地球2》因为周边众筹破亿,结果倒逼排片率上升。

当然,这里面也会存在黑箱操作,通过承诺排片奖励金去补贴影院,在下沉市场城市硬生生挤出排片空间。

第五、就是视播时代的舆论,可以突破物理排片的限制。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隐入尘烟》,首周排片率只有可怜的0.4%,结果这部电影在抖音二创后爆火,影院马上把排片调整到17%。

这也是视播时代的新法则,利用平台算法触达目标受众,进行内容的二次创作,引来用户关注,也可以突破影院排片的限制。

所以,排片率就是电影行业的时间货币,当我们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同样也是在见证制片方、院线、观众三方用真金白银进行的时空竞拍。

这个看似简单的百分比,实际上凝结着大数据博弈、金融杠杆、文化消费心理、营销造势、IP触达的复杂结晶。


当我们把这一切都列出来的时候,我想大家也就理解为什么哪吒2的票房奇迹了。

它不是最好,它依然有缺陷,但它在每一项都做到了比对手更用心,更专精,更在乎用户,那么,它就理所应当获得最大的回报。

当然,所有商业的底层逻辑都有着共通之处,对各位创业者、经营者来说,看一部电影,更要看到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决策模型,反过来去反哺自己。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