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冰,求求你,别老想把人整哭,可以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23:24 2

摘要:2024年,「五一档」,贾冰主演的《末路狂花钱》,以5000万成本搏得7.8亿票房,如此成绩,或许给予了贾冰勇气,谁能想到,半年之后,贾冰的《假爸爸》却遭遇滑铁卢。

近日,由贾冰自导自演的电影《假爸爸》上线流媒体平台。

据相关资料记载,《假爸爸》投资成本超一亿元,但票房仅4050万。贾冰应该哭死了。

《假爸爸》是贾冰导演处女作,尽管他和贾玲都姓「贾」,但二人「财运」天差地别。

2024年,「五一档」,贾冰主演的《末路狂花钱》,以5000万成本搏得7.8亿票房,如此成绩,或许给予了贾冰勇气,谁能想到,半年之后,贾冰的《假爸爸》却遭遇滑铁卢。

说实话,在我个人看来,《假爸爸》在电影质量上,或许还优于《末路狂花钱》,只能说,同为「烂片」,命运也天差地别,又或许,是《末路狂花钱》透支了贾冰的「电影信用」。

作为演员,我认为,贾冰是有演技的,他适合当「下把」(绿叶)演员,在不同电影中客串,他是能为电影增色不少。

但是,他不能当主演,一旦他过多参与电影,该电影就变味儿,变得「爹味儿」以及「煽情」,遑论他当导演,那就是「爹味儿」以及「煽情」加倍。

《假爸爸》正是如此。

首先是「爹味儿」,可能几年前,「爹味儿」还不是一个「贬义词」,确实,也有不少涉及「父子和解」的电影,票房也不错,如韩寒的《乘风破浪》。

而如今,「爹味儿」已经变了,再谈「父子和解」主题,已经有些过时,花钱买票看电影,还要被教育「要理解你的父亲,多了解你的父亲」,恐怕很多人都觉得「如吃了一坨(自行填空)」。

咱们这一代,不是要和父亲和解,而是,不要再和那个「和父亲过不去的自己」再纠缠。

这是贾冰过时之处,时代在变换,而他没能敏锐捕捉,还是在讲述「老掉牙」的观念,看《假爸爸》,有一种过年时,听某些长辈「教诲」时的反感、恶心。

而捕捉「大众情绪」这点儿上,贾玲远胜于贾冰。

再说煽情

《假爸爸》虽然名为「喜剧电影」,但我们大概也了解贾冰的尿性,他所有的「喜剧元素」都是为「煽情」服务,从电影开头,就能感受到,贾冰在为结尾的「父子和解」憋劲儿。

他似乎一直在等着「插科打诨」结束,就憋着劲儿,结尾使劲儿惹人哭,作为喜剧演员,他深刻贯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只是,他的路似乎走偏了,这个理念,是让人笑着哭,而他是先哄大家笑两声,然后使劲儿催人哭。

《假爸爸》剧情大致如此:

尹正饰演儿子杨十月,贾冰一人分饰两角,真爸爸「浩良」以及假爸爸「王春生」。

浩良是典型的「东亚父亲」,深爱儿子,就是不说,要以「打压」代替「关爱」。

浩良生病,需要30万治病。杨十月意外发现,王春生和其父亲浩良长得一模一样,王春生顶着浩良「过气艺人」的身份招摇撞骗。

为了筹钱,杨十月决定配合王春生,继续以「浩良」的名头赚钱。

杨十月在与「假爸爸」相处过程中,逐渐了解「真爸爸」的过去。

而「假爸爸」也有一段需要「父子和解」的过程。

总之,这两人都在旅途中「强行」获得「救赎」,强调一下,是「强行」,至于如何「强行」就不不再赘述。

「强行煽情」这是贾冰创作理念「过时」,非得大家抱头痛哭,喜剧仿佛就变得有「意义」,同时,这也是贾冰的取巧之处,不挖掘喜剧元素,而是通过大量「煽情」填补剧情。

还是那句话,贾冰的创作理念就是,观众哭了,就是成功!至于笑,笑了一点点就行!有哭有笑,就是好喜剧!

以上,就说这些吧,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

来源:桃花岛浪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