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惊艳,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人物和故事逻辑都很别扭、矛盾。观众期待中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应该是史诗般恢弘的“西岐保卫战”,而影片却拍成了姬发与邓婵玉几个回合的欲擒故纵、几番纠缠的拉扯游戏。
相比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惊艳,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人物和故事逻辑都很别扭、矛盾。观众期待中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应该是史诗般恢弘的“西岐保卫战”,而影片却拍成了姬发与邓婵玉几个回合的欲擒故纵、几番纠缠的拉扯游戏。
电影让姬发担当“西岐保卫战”的主角完全没问题,但在人物塑造上的败笔,无法给当下观众带来沉浸式、跟随式的观影爽感。观众没有看到酣畅淋漓的神仙斗法,却看到一个让人憋屈的主角。
神话史诗性被削弱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主要事件是“西岐大战”。熟悉《封神演义》故事的观众,期待在电影中看到一场原著小说描绘的史诗级神仙大战——杨戬、黄天化大力诛杀“魔家四将”后,闻太师骑墨麒麟率领邓忠、辛环、张节、陶荣四将以及30万大军兵伐西岐,姜子牙率哪吒、杨戬、金吒、雷震子、黄天化等天兵神将迎战,闻太师金鞭化蛟龙,哪吒登风火轮迎战,杨戬借三昧真火大烧闻仲军营粮草,闻仲怒摆“天绝阵”“落魂阵”“红砂阵”等十绝阵法攻击西岐……西岐大战中还有广成子、申公豹等众多人物带着法器、强将亮相,战争时间久,有多个精彩回合各种古神话战场的布阵斗法也极具想象力,小说中这些精彩的描绘,很多值得改编。
也正是因为《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有精彩绝伦的冀州城大战、比干占卜天象、质子起反朝歌大战等重头戏,观众更期待在第二部中看到雄浑壮丽、异兽奇观的古老神话战争。但是,第二部整体上未能超越第一部的视效饕餮盛宴。《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的战争场面主要是邓婵玉率“魔家四将”攻打西岐城、闻仲布“十绝杀阵”攻打西岐城两场。第一场大战中,雷震子和西岐大军打不过“魔家四将”,“大怪兽”殷郊法相从天而降,轻松肉搏摔死三个。第二场大战中,闻仲摆“十绝杀阵”用摄魂光扫射西岐城,姜子牙用计谋找到闻仲法坛,雷震子运送姬发到法坛杀闻仲。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发着蓝色荧光、头脑简单、暴力杀戮的殷郊法相引发很大吐槽。在小说描述中,“魔家四将”法器有神力,是殷商四大战将,战斗力非常强,但在电影中像智商不够的“大块头”。《封神演义》中闻仲分别使出的“十绝阵”,在这部电影中只简化为一个“镜子阵法”,掀不起各路神仙斗法的精彩战局,且对阵法的想象力不够惊艳。在第一部电影中贡献精彩打斗戏份的杨戬、哪吒,在第二部真正沦为“快递员”,在西岐城忙着运送百姓,死活不上战场。哪吒的超强法器混天绫圈成的伞可以被摄魂光击得粉碎,摄魂光却穿不透瓦片屋顶……《封神》系列作为大制作影片,第一部、第二部的古代神话战争大场面是国产影片中独一无二的,第二部对“魔家四将”、闻仲布阵的呈现具有东方想象力,但整体上不及观众预期,大战出场人物、战场智斗设计不够精细,大场面战争看点不够多,槽点也不少。
“封神故事”是神话史诗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仙神斗法,阐教、截教弟子的博弈大战,好看之处也在于极具想象力的法器斗法,以及势均力敌、针锋相对的阵法布局和战术思想,落脚于正统道统之争、修行理念的碰撞。封神宇宙是神、仙、妖、魔、人等的群像故事,反思的是“天命论”背后,是否隐藏着对权力的合理化。《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整部电影将丰富多彩的神话史诗叙事让位于姬发、邓婵玉两位主角的文戏,两人你不杀我、我不杀你、你救我、我救你的几番纠葛,在改编神话故事上削弱了神话史诗性,落入了单薄的人性叙事。
“封神故事”本来也是神话叙事与人性叙事的结合,电影改编要突出人性叙事,需要有很精彩的人物和故事。恢弘壮阔的史诗场面很重要,但带领观众走入故事的还是极具魅力和灵魂的主角人物,人物无法牢牢吸引观众,观众就无法沉浸于故事。
姬发的成长太过漫长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最大的槽点是对姬发的改编。姬发是封神大战中人间王朝更替的“天命之人”,他是凡人,在仙神斗法中发挥不出多大作用,但导演和编剧又非得让他当绝对主角,该怎么写呢?就是让他继续犹豫、纠葛要不要打仗迎敌,要不要逃跑、投降换取殷商退兵,要不要以牺牲自己平息战火,以继续完成其个人成长。
第二部电影中姬发的自我成长过程之漫长、反复、啰嗦,导致观众无法代入角色,沉浸于故事中。
《封神》系列电影以姬发为主角,其立意是打造个人英雄的成长史诗,塑造的是人的神话。所以才让第二部的姬发如此有“人情味儿”,想让姬发在第二部开始成长为一个仁德之君。他不是战争的挑起者,不是高举战旗的征服者,而是反对战争、反对杀戮,叩问灵魂的追问者和求道者。电影这样塑造姬发,是让其与暴虐无度、欲望熏心的殷寿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一次次逃跑、投降,是想做一个敬畏生命的清醒者。姬发以为以柔克刚,以德服人,打破暴力循环,乃至牺牲自我就能拯救百姓和天下。然而,在影片最后,西岐百姓命悬一线,整座城的人即将飞灰堙灭,不屈的将士,用智谋的姜子牙,乃至运输百姓的杨戬、哪吒都在努力着,姬发却还在犹豫着不杀闻仲。所谓慈悲、仁德,过火了,就变成了愚蠢和反智。不能只有仁德、清醒,没有智慧、勇谋。
姬发不是哪吒一样的燃爽人物,他是一个反思性人物。但是电影在一个英雄叙事的大框架内,塑造这个反思性角色的成长时,太拖沓、混乱,姬发的人物行为动机矛盾重重、价值观混乱不堪。
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姬发已经彻底觉醒,他反抗暴虐、反抗父权,反抗君臣伦理,杀殷寿,骑着白马、迎着朝阳回到故乡西岐。他已经是独立思考、勇敢反抗的少年英雄。第二部是《封神》系列的过渡戏份,需要姬发的成长和转变,这种转变促使其在最终故事中成为“仁德之君”“天下共主”。《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应该让姬发迅速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而不是在姜子牙、将士、百姓、邓婵玉等三番五次劝进下还犹犹豫豫、别别扭扭一整部戏。电影中殷寿两次派兵攻打西岐,目的很明确就是抢夺封神榜,称霸天下,满足其权力欲望。殷寿一直大喊屠城抢封神榜,而姬发一直在大喊“我要投降”,不要打仗,放了西岐百姓。电影中,姬发应该迅速意识到逃避、投降只能让暴虐和杀戮更加疯狂,他应迅速成为西岐领袖,与将士、诸位神仙一起保卫西岐。导演和编剧想让他承受邓婵玉的死带来的痛苦,进而奋起反抗,但因为姬发、邓婵玉的戏份做得不够感染人,效果并没有达到。第二部故事结束,姬发都没认清其使命和责任进而燃情逆袭,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战士和领导者。这样优柔寡断、难堪大用的主角,哪个观众会喜欢呢?
不可否认,宏大的封神宇宙的现代化改编很难。《封神》系列电影此时上映,在电影技术上确实能给观众带来恢弘的想象力场景和神话史诗级盛景,但如何从封神宇宙中挖掘出现代性的人物、故事、价值观表达,如何把故事讲得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能力。期待《封神》系列第三部能超越第一部,对封神故事有一个完美的落笔。
来源:大众日报